第173章 翻手之间(第3/5页)

他亲眼看着那份奏疏被发出,最后自己还得向朱允炆作揖回礼,随后返回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为他理政出谋划策。

这一刻他算是知道,自家老二为什么不对这位太孙抱有期待了。

即便他不曾得罪过这位太孙,并且为他献上许多益策,但终究逃不过被针对的下场。

“高煦如此,那我呢……”

朱高炽扪心自问,但却没有答案给他。“这份图没问题……”

正当朱允炆随手几笔将朱高煦身边人调走的时候,并不知情的朱高煦还在皑皑雪山之中与几人商议要事。

炼铁场,由孟章驻扎的要地……

此刻,朱高煦坐在一间石屋里,面前摆着一个火盆,身边还坐着孟章与一名二十出头的年轻工匠。

他们三人在围观一张图纸,而这张图纸上所绘画的东西,足以改变整个世界军事进程。

“殿下,这东西俺们真的能弄吗,不会杀头吧……”

咽了咽口水,昏暗的石屋里,那名年轻工匠担心的询问。

对此,朱高煦笑着颔首道:“放心吧,我已经向朝廷上疏,陛下批准我可以锻炮。”

火炮,朱高煦心心念念的东西,终究还是被他提上了进程。

虽然已经是大雪封山,但耐不住寂寞的他却已经开始研究火炮了。

他手上的图纸,绘画着三种不同模数的火炮,它们的倍径比分别是二十二、二十、十八等三种不同的倍径。

除了倍径,火炮的形制也与当下的洪武铁炮不同,更偏向于十八、十九世纪的野战加农炮。

他并不清楚这一时期的火炮内外构造,因此只能借助他从军事博物馆中看到的一些构造来绘画。

“火炮想要射的大,射的远,得弄清楚倍径和形制、模数,也就是……”

坐在这昏暗的屋子里,朱高煦与这年轻工匠毫无保留的分享着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这些东西,对于一个熟练的铸炮工匠来说,几乎是等同于从头学起,但对于这年轻工匠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倒不是他已经听懂了,而是他连怎么铸炮都不知道。

没错,他并不懂铸炮,他原本是一个钟匠,在南京时所做的事情,就是用泥模铸钟。

原本他以为来到吉林城,依旧是从事这份轻松而复杂的工艺,却不想他这一年半的时间里铸了几十口铁钟。

朱高煦对这些铁钟的要求极为奇葩,不求听响,只要它们足够厚实,通体没有瑕疵就足够。

原本他还以为自家殿下要在这关外之地弄几十个城池,所以才需要这么多铁钟。

可十日前,自家殿下带着他和他的几名徒弟来到炼铁场后,居然与他讨论起了铸炮的事情。

私自铸炮,那可是杀头的罪,尽管有着朱高煦的保证,他却还是怕的不行。

“王元,我要你做的,就是把这火炮的模数搞明白,不断调整模数和倍径,继而用同等火药,打出威力巨大的炮弹。”

石屋里,朱高煦看着这个曾经的铸钟匠,目光炯炯。

面对他的话,王元也咽了咽口水:“若是殿下真的上疏了,那草民愿意一试。”

“好!”听到王元的话,朱高煦松了一口气,随后对王元说道:

“你们眼下要做的,就是跟着这份图,分别画出各种各样模数的火炮,然后等待开春之后随军前往忽喇温城。”

“到了忽喇温城后,我会让孟章给你找一个地方,你们安心在那里制作火炮泥模,然后慢慢铸造火炮,选出最实用的模数就足够。”

“从今日起,你的工钱提升到每年二百贯,你的几个徒弟也分别是每人五十贯。”

“如果你们能找到最适合的模数,铸造出大明朝需要的火炮,那我再额外赏百贯钱,百亩熟田。”

“谢殿下!”听到钱粮赏赐,王元眼前一亮。

对此,朱高煦也露出笑意,他不相信在钱粮攻势下,会有匠人能守住本心。

“好了,你退下好好研究去吧。”

朱高煦摆摆手,王元见状也兴高采烈的作揖回礼,随后在孟章的开门下走出石屋。

门口的孟章示意两名兵卒贴身跟着他,对此王元也心知肚明,没有做出什么不对劲的举动。

待他走远,孟章才关上了房门,走回原来的位置上坐下,略带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