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朝夕祸福(第2/5页)

只是在回礼结束后,二人并不打算与朱高炽深聊,而是自顾自的下棋。

好在朱高炽的注意力并不在棋局上,而是走到了高台台前,望着操练的三卫兵马,脸上止不住的笑意。

那模样被朱尚炳和朱济熺看在眼里,忍不住小心私语道:

“这兵马又不是他的,他激动个甚。”

“别说这里的兵马,便是日后燕府的兵马和北平、大宁的兵马,恐怕也轮不到他节制,毕竟……呵呵。”

二人的话很小声,但朱高炽还是能听到。

饶是好脾气的他,听到这种话也忍不住紧了紧拳头,但之后却又松了下来。

确实,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他不如自家弟弟朱高煦。

若是以前,他还能说自家弟弟只有匹夫之勇,但眼下半年多的时间过去,自家二弟成长迅猛,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处理政务都稳压他一头,便是朱高炽也开始心虚了起来。

样样不如朱高煦的他,真的能凭着嫡长的身份压他一头,当上那燕王吗?

“高煦的变化,着实是太大了些……”

朱高炽抬头看向天穹尽头,望着那缓缓升起的太阳,心情五味杂陈。

“贺——”

“圣躬万福……”

“复位——”

“圣躬万福……”

卯时五刻,当唱礼声在奉天广场之上响起,净鞭声也一声又一声的炸响。

六百余名文武官员站在奉天殿前的广场上,文左武右等待下一流程。

奉天殿内,朱元璋一身常服坐在殿内金台(龙椅)上,左边站着随身太监及同样常服的朱允炆。

不多时,礼乐声起,殿门左右兵卒再度鸣鞭,群臣也再次拜叩皇帝。

待群臣起身,便进入奏事环节。

按照礼制,大臣奏事时需预先咳嗽一声,从班末行至御前跪奏。

奏事者不得使用口语,而是大声的朗读奏章。

如果官员要承旨或要回答,那末尾的回应声需拉长,以此让百官知道奏事完毕。

可以说,早朝对于皇帝和文臣的素质要求很高,皇帝要有极其强的政治能力,才能保证在朝会中熟练处理政事,文臣也要思绪有条理,以免出错。

“臣吏部侍郎胡……”

奉天广场上,一名名大臣先后唱礼,随后来到御前跪奏。

他们所说的事情,其实都是些县镇盗匪或常例、或升迁的小事,但朱元璋却坐在位置上听得认真。

自他废除丞相制后,他便最担心遭人蒙蔽,所以制定大规模早朝、午朝正是要体察民情,免受蒙蔽。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制定了只在正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举行的大朝,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的朔望朝。

除了这些,朱元璋还会时不时举行晚朝,以此来看官员们执行政务如何,有没有依时在白天将政务都处理完毕。

他如此频繁的举行朝会,为的就是不想让自己与百姓脱节,而这一件件小事,正是他体察臣子是否隐瞒民生的手段。

站在一旁的朱允炆瞧着这一幕幕,心里并不高兴,而是有一种无奈的心理。

在他看来,每日的早朝、午朝,以及偶尔出现的晚朝实在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频繁朝会太折磨臣子了。

不仅是臣子,便是他这位储君,也觉得颇为折磨。

朱允炆一心二用的听着百官奏事,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根本提不起兴趣。

他的目光一直看着不远处的黄子澄,而黄子澄也以眼神回应他,似乎在说事情已经办的差不多了,马上就可以见成效。

得到了黄子澄的眼神,朱允炆这才打起了几分精神。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直到半个时辰后,一名户部主事才走了上来,跪拜奏事:

“臣户部主事徐允中,特此奏拜陛下……”

“七月十五以来,苏松二府以钞抵税之法多见成效,二府百姓缴纳赋税十分积极,至昨日已上缴税钞十七万六千四百三十二贯余六百二十三文。”

“苏松二府百姓皆高呼万岁,以此回应陛下仁政!”

徐允中如此说着,朱元璋脸上却露出几分笑意。

一旁的朱允炆见状,当即上前笑着作揖道:“陛下,此仁政若是能惠利苏松二府而不亏损国库,理当在江南之地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