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第4/5页)

两国连接断开之时,那天堑燃起来的硝烟,就是他们攻入王庭的号角。

然而,他们还没等到徐停凤的好消息,就先听到了一个坏消息。

此次来送粮草的官员来交粮的时候,唉声叹气,“这次送的量都是满的,但是下个月,粮草估计要减量了。”

曲渡边知道国内国库空虚,但没想到这么快:“现在就不够了吗。”

官员答道:“储存军粮的仓储之地,已经快搬空了,也不见新粮填充进来。”

曲渡边心中微沉。

历史上教训摆在这里,粮草不足,士兵们的战力就不足,若是饿太久了,甚至会大规模减员,尸体会引发疫病等一系列连锁后果。

但战局都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如何能退?

-

大周皇城。

户部尚书林宗平林大人,拨完算盘之后,心痛的几乎昏厥过去。

他掐着自己的人中,头也不回地拎着粮簿和财簿,哭天抹泪地冲进了紫宸殿。

林大人跪地,长泣不起:

“陛下!真的不能再打了,粮食供应不上了啊!”

大周粮仓的粮食,分为军用、民用应急储备,也就是包括了义仓,还有平时商贸交易的粮等好几个部分。

但每一部分都是有定数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算是皇帝,也得精打细算过日子。

这几年大周本来就过得艰难,每一年的支出都大于收入,消耗的都是前些年存下来的银钱。

若是战争只应付一边,那还勉强能撑得下去。

但南宁开战后,镇南关加上北疆边境两处的消耗量,简直可以称得上恐怖。

处处都要钱,每天都要粮。

就算是大周巅峰期,这样来上一场也得元气大伤,何况本来就在低谷期。

崇昭帝头痛:“……能调用的都调用了?”

林大人道:“总不能把根撅了吧,陛下,再挤下去,明年年末的禄米都发不起了。”

崇昭帝没吭声,听着他嚎。

林大人嚎了半天,哭泣的眼睛睁开一条缝,偷偷摸摸抬头看了眼崇昭帝。

君臣二人对视:“……”

崇昭帝无语,拍拍桌子:“林宗平,你给朕正经些!到底还能撑多久!”

林大人不好意思了一秒,也不跪了,盘腿坐地上,惆怅地叹了口气,扣着手给崇昭帝算账。

“臣没说谎,将现有的粮草储备全都榨干,也不过能撑半个月了。”

要不然就速战速决,要不然就跟南宁和北疆讲和。

可眼下的战况,南宁和大周哪里有要讲和的意思?趁国之危而来,就是想将大周消耗到死。

将士们在前线拼命,他们这些走后勤的,每天也愁的掉头发。

崇昭帝了然点头:“那就是还能撑一个月多些。”

他对自己这位守财奴老臣相当了解,林宗平说没粮了没钱了,那就得在他给出的剩余数字上,往上翻个两三倍。

林宗平这老头被戳破,有点恼,扑腾了下袖子:“陛下,那也没多久了啊!”

他说得对,形势很危急了。

崇昭帝心脏处又开始疼,嚼了颗杨太医给搓的药丸,清苦味儿在嘴巴里蔓延开。

他看了这些年各州郡的财簿粮簿,画了一些收成不错,可以承受强制征粮的州郡。

“通知这些地方的官员,强制征粮,一次不够,就征两次。”

林宗平再次叹了口气:“怕是会生出些乱象。”

“乱便镇压,”崇昭帝说道:“南宁和北疆,想敲骨吸髓吞了大周,那就看看,到底是大周先死,还是他们先退。”

-

被点名的州郡开始征粮了。

粮草,指的是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料,后者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粮。

但现在这种情况,粮食很难征起来。

被征到的人家心里会不平衡,心想凭什么别的地方不征,就征我们?

世上最愚钝的人是百姓,最聪明的人也是百姓。

他们知道现在大周在打仗,时局最不安稳,粮价也飞涨,但万事都大不过一口吃的,闻见风声的早就开始囤粮囤盐。

像小仓鼠一样,这里囤一点,那里囤一点,烂菜叶子也埋地里。

囤的越多越安心。

官府上交了部分义仓中的粮,带着衙役到处敲锣打鼓到处征粮的时候,看见的就是哭惨抹泪的百姓,以及见底的米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