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2/3页)

关羽推推张飞。

张飞便道:“天都要黑了。大哥,咱们先吃饭吧。”

刘备叹了口气,将老师的信递给两人看,道:“真没想到,皇帝竟然知晓我刘备。”

张飞道:“是大哥先生跟皇帝提起来的吧?大哥的先生乃是帝师,大哥与皇帝也算同门了。那我和关二哥岂不是……”

关羽忙撞他肩膀。

张飞便闭嘴看信,看了一眼又叫道:“大哥先生的字,真绝了!”他虽是武人,却也粗通文墨。

关羽无奈道:“三弟……”

刘备摆手道:“不必责他。我知他是想解我心中郁结。”

张飞咧嘴笑道:“还是大哥懂我。”

关羽也看了信,道:“大哥,那咱们要去长安辅佐小皇帝吗?”

刘备道:“幽州至长安,迢迢千万里,中间多少乱兵割据,只咱们三人,如何过得去?然而久居幽州,也不是办法。我观公孙兄长之志,恐不归于大汉朝廷,与我已非同路人。只是如今咱们没有自己的兵,也没有办法,只能先暂居此处,再慢慢图谋。”

关羽与张飞都答应着。

是夜三人又一处睡下,刘备一时想起师恩深重至于泣下,一时想到皇帝竟然知晓自己便感五内俱焚,三人细论了半夜,从身边亲近之人辞世谈到天下大势,直到后半夜才都朦胧睡去。

而正如公孙瓒所说,如今天下像刘备这样始终把刘氏天下挂在嘴边的人,军阀中已然不多。袁绍与袁术兄弟二人,一在冀州,一在南阳郡,却都没把皇帝的诏书当回事儿,得知卢植之死,都松了口气。袁绍与袁术属于公然不承认长安朝廷的,他们的道理也很明白,原是董卓更立的新君,他们不认。

而多数军阀或地方实权派,却都像徐州刺史部的陶谦一般。陶谦一面上表投诚,一面却与自己辖区公然称帝的阙宣称兄道弟。在后世来看,这阙宣根本就是跳梁小丑一样的人物,自己聚集了千人,便公然称帝。

但是这等乱世之中,谁敢断言,这阙宣不会是下一个汉高祖刘邦呢?

所以陶谦一面上表朝廷归顺,一面又拉拢阙宣,是个老阴阳人了。

而陶谦之所以两面讨好,也有他的情非得已。在他的北面,日益壮大的曹操势力,以兖州为根据地,越来越靠近徐州刺史部。而曹操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明面上看,曹操如今还是借着袁绍的兵马成事,乃是袁绍阵营的人。而陶谦却是袁术阵营的人。袁绍与袁术虽然是亲兄弟,却水火不相容,属于敌对阵营的。

陶谦曾在西北带过兵,又在徐州经营多年,并非无能之辈,早已十分警惕曹操的动向。

同一时间,曹操正迅速派人往琅琊国接族人离开。琅琊国位于徐州刺史部最北面,乃是曹操夫人卞氏的老家。曹操的父亲曹嵩带着一家十几人,避战乱于此。一旦曹操与陶谦开战,曹嵩等人便成了砧板上的肉。

然而曹操到底晚了一步,除了早已接到甄诚的卞夫人与几个孩子,在琅琊国的父亲曹嵩与几个弟弟妻妾,一个都没能活着回来。

因为一个都没能活着回来,所以曹操也始终不知事情真相。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与陶谦的一战,已然势在必行。

长安未央殿中,刘协推开各地送上来的降表,看也未看,摇头道:“别看他们上降表归顺的时候积极,真叫他们派人服兵役、缴纳田赋之时,这许多里能有一两个照行的便不错了。倒是你父亲兖州的文书递上来了么?”

曹昂侍立一旁,却没有回应。

刘协抬头看他,又问了一遍。

曹昂才悚然一惊,好似梦中惊醒一般,道:“臣失仪……”

刘协皱眉凝视着他,道:“你今日接的那封家书里写了什么?你自看了之后,便魂不守舍到如今。你不说,朕原也不欲问。可你这幅样子,朕却不得不问了。”

曹昂愣了愣,没想到自己以为掩饰过去了,却都落在陛下眼睛里。他顿了顿,从怀中取出那封家书,双手捧着放到御案之上。

刘协看时,却是曹操写给曹昂的信,信中写了曹氏于琅琊国的灭门惨案。曹操要与陶谦殊死一战,已交待卞夫人带领几个年幼的孩子,若他没有回来,就先去陈留郡投奔张邈。信中曹操又交待曹昂,若是他不幸战死,要曹昂早日成家,若有余力,照拂几个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