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明珠(第14/18页)

等宫婢撤了棋盘,又端来新茶,袅袅飘散出的茶香中,朱明月望着面前似笑含情的美丽少女,像是懵懂不知,也似心中明镜,然后又瞧见徐皇后施施然离去时脸上的深意,心头的挫败感更深。

她不敢说是姚广孝一手将成国公府推到风口浪尖,但能够确定的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姚广孝已经有想法。别忘了当初金忠的上门。

金忠是谁?

姚广孝的门生呢。金忠代表大皇子上门求亲,不正是表明了姚广孝的态度吗?而姚广孝又是谁?哪一回他的话失言过?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很多左右局势的人都已经加入“立储”的战局,比如姚广孝,比如徐皇后,再比如皇上。包括她在内,成国公府、沈家、云南沐家……不过都是这场风波中极小的一环,在她离开后,即将上演的,怕才是这场大戏中举足轻重的一幕。

“冒充一个素未相识的姑娘,谈何容易?”

她曾问他。

“贫僧相信小姐一定能够排除万难。”

姚广孝回答她。

“可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姚广孝笑容不改,“没错。但皇后殿下已经给小姐建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但凡是建文时期的老人儿,年节前就都被换掉了,现在宫里又换了一拨奴才。无论是半新人还是心腹,各个宫殿进出的都是清一色的新面孔,所有奴婢、太监在宫中的资历绝不会超过半年。

“如果这样还不够,那么只能证明黔宁王府的手,已经伸到了皇宫里来。”姚广孝又道。

真是这样的话,云南也就不必留着了?

于是朱明月不禁猜想:姚广孝这么大动干戈地经营一个沈家,或许是皇室早已怀疑云南沐家拥兵自重或有谋反之心,故此让她以追查沈家家产为名,实则去寻找沐家忤逆的罪证。

这猜想是否属实?姚广孝没给她答案。

一切都需要她去查。

然而,还有一个沈明珠。

“天可怜见的,那位小姐年纪轻轻,就要从此青灯古佛,孤寂一生。”

“谁说不是呢。原以为能得皇后殿下那般赏识,必是要嫁入皇家,岂料是要代替公主出家修行。”

这是在她一路往柔仪殿内侧殿走时,那些殿内伺候的侍婢在背后的议论。还有那些怜悯的、嘲弄的目光,也都没有逃过她的眼睛。

是啊,天可怜见,刚刚及笄的小姑娘,马上要代替尚未出阁的几位公主剃度出家。出家祈福的地方在宫中柔仪殿北侧的大佛堂。很多老太监因此都说,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他们不知道的是,即将代替皇室公主进宫来出家的,是个眼角有颗绯色泪痣的姑娘。

有什么地方比搁在皇后身边更稳妥的呢,既让外人无迹可寻,也消除了她的后顾之忧。而这样一来,国公府在“立储”一事中,最终得以全身而退。

皆大欢喜。

可谁都没想过沈明珠。

夏日里的暑气很难耐,尤其是树上的蝉鸣聒噪,吵得人难以成眠。红豆这几日拿着网子胡乱搂了一阵,仍不见缓解,索性去街巷里跟来城中贩卖的走货郎买了两兜子螳螂。那走货郎瞧她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却专买这些市井孩童玩耍的小虫,不禁啧啧称奇。

而后红豆坐在院中,耐心地将小竹篓一个一个拆开,将那些绿藤藤的螳螂放出去,结果不仅没将树上的蝉儿吃掉,反而爬进了屋苑里。有些钻进灶房,吓得几个新来的小丫头叽喳乱叫,还是厨娘吴妈妈逮了去,下油锅,炒了一盘子油焖竹节虫出来。

侍卫长张义于是又道,这便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什么螳螂捕蝉,分明是你的馊主意,让本姑娘白白损了银子!”红豆气得将那些竹篓扔出去,抄起板凳就追着张义跑出去。

吴妈妈站在灶房里一边抡着大勺,一边感叹:“春天明明都过了,姑娘们怎的还不消停呢。”

朱明月此刻坐在院中,一边听着那欢喜的吵闹,一边望着地上的那棵齐整粗壮的香樟树出神。樟木散发着独有的香气,驱虫的,连蚂蚁都不敢侵蚀,保存得极好。两箱丝绸,两厢厮守。而今将到及笄之年,她的两箱丝绸,却不知要到何时才能用得上。

柳树在风中摇曳生姿,使得阳光透过枝丫,洒下一地粼粼的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