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2/3页)

而另一部分,才让卡布贾或者谁定期带去德古拉摩,找谢思鹏兑换成美金,存入他的公司账户里,准备下一步进口设备的采购……

……

……

即便暂时无法添置大型设备,金矿每天的产出也稳定一百三四十克左右,曹沫却还是不太满足。

曹沫在东盛的机修车间里干过两年,也自修了大专学历,到德古拉摩也没有停止学习,但他在管理方面,是谈不上有什么经验的。

他在矿上推行的管理办法,很多都是依葫芦画瓢,搬照东盛机修车间的那一套管理。

当然,就算他这时候在国内当个车间主任,未必能合格,但伊波古金矿,即便添置了一些设备,却未必比“作坊”能强,曹沫管理起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曹沫能看到金矿还存在有太多的不足,他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推动改进,甚至鞭策卡布贾、波图、帕里等人跟着学习。

目前这一切进行得还算顺利,但主要还是得益于他堪称恐怖的直觉。

他平时不需要保持什么不必要的紧张戒备,又能随时准确掌握员工的想法跟情绪变化,这使得他管理、驾驭当地员工,如鱼得水。

这次奥韦马从德古拉摩回来,工作上更加愿意配合,很多事就更顺畅了。

老酋长菲利希安在背后支持他,平时在部落里声望仅次于老酋长的奥韦马又愿意配合,这使得曹沫在矿上,推行一些当地人还极不适应的作息及劳动管理规定,就变得容易太多了。

要不然的话,仅仅是处理与当地员工的关系,以及整天提心吊胆、防备员工有没有可能吃里扒外,就足以叫他心力憔悴,压根不可能有余力兼顾太多。

而倘若戒备心太盛,始终不能融入当地的部落,心力憔悴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曹沫也会有捞一把就走的心思,那就不可能会有持续投入、不断将金矿开发好、规模做大的想法。

后者,对金矿后期的发展、对潜力的挖掘,恰恰是最致命的。

曹沫真正静下心来,特别是管理金矿一段时间之后,想到他不与谢思鹏这种人搞进一步的合作,甚至坚决不跟杨德山、郭建他们合作,是对的。

要不然的话,未来在金矿的发展方向上,就很难不起分岐、冲突……

……

……

进入八月,新的设备即便暂时还无力添置,但每天的产出,以足金核算,已经缓步上升到稳定在一百六七十克左右。

相比较伊波古村以往每天仅六七克的采金规模,短短两个月,产量就提升二十多倍,在伊波古村的村民眼里,依旧是一个奇迹。

不计算设备折旧,每天四十多克金的产出能兑换五百美元,就差不多能覆盖日常成本。

这里面人工成本占比最低,每天折算下来,包括曹沫允诺给卡布贾、露西两人的“高薪”,也仅有一百五十美元左右。

两台二手柴油发电机交替使用,加上其他几台小型设备,每天所消耗的柴油,却要一百多美元,在没有炼化能力的卡奈姆,即便是非洲第一产油国,柴油价格还是高得离谱。

设备材料损耗以及不断添置一些工具、小型设备,以及从部落采购粮食、疏菜,给员工提供两顿工作餐,每天差不多也需要一百五十美元。

当然,扣除掉老酋长的分红,每天差不多能有八九百美元的毛利,相比较他堪称微薄的投入,就已经是相当恐怖了。

曹沫除了每隔十天,让卡布贾携带五百克金锭找谢思鹏兑换成美元,打入设备公司账户外,还有一部分在覆盖日常成本之外的产出,每十天大约有四千美元的样子,他还是直接找隆塔当地的金店,兑换成当地货币,用于购买扩大矿区基建的物资及设备。

很简单,要想挖掘机这样的设备能够进场,采金点到部落的便道,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宽。

这些准备工作,曹沫不想等购入挖掘机之后,再按部就班的去做。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捞一把就走的想法,想要真正将伊波古金矿做大,矿区建设是不能省钱的。

要不然,从密林间绕开参天大树以及崎岖地形,修一条两三公里长的简易土路供挖掘器械通过,绝对比沿着鹿角川河岸修一条相对平直、还铺上砂石的宽阔便道要容易得多,投入也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