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李氏朝鲜 四(第2/3页)
江西城外没有护城河,但却有一条天然河流从城西和城南流过,正好挡住了齐军的去路。而对面的高丽军也正是在桥梁和水浅处布阵,防备齐军渡河,现在他们看到齐军在河对岸远远的就停了下来,仍不知所以,没意识到危险,并不太紧张。
然后,齐军的火炮便准备就绪了。
“轰轰……”
每个新军千户配备了四门龙吟炮,就位后也不挖炮位什么的,就直接把位置一正,就对着河对岸的高丽军把炮弹打了过去。三个炮队的炮声此起彼伏,显得有些杂乱,气势不足,但威力可不是假的。
火炮距离目标只有三百米左右,炮弹存能充沛,命中率也不错,一枚接一枚地落入对岸的高丽军阵中,几乎每一枚都能造成好几个减员。
漫天的轰隆声之下,这样的伤亡很快令高丽军坚持不住,从一个方阵的溃散开始,整道河岸防线都渐次崩解,不复为阻碍。
“好!”后方的李璮击掌赞叹:“仗就该这么打!”
说起来,他也很多年没有亲临战场过了,上次作战还是被蒙军围在济南城中困守。这些年来,他卧薪尝胆,攒出钱来从东海国军购,好不容易攒出了这么多家底,如今能亲眼见到他们发威,也算是欣慰了。
看到高丽军如潮水般溃逃,他激动地高喊道:“乘胜追击!”
几乎就在同时,三个千户之中的骑兵队向前冲出,涉水过河,驱散了对岸残余的高丽军——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收到了李璮的指挥,而是前线将领做出的及时决断。
紧随骑兵之后,齐军步兵也开始过河。他们腿不如马那般长,没法涉水渡河,只能从桥上走,速度受限。但高丽军早已闻风丧胆,又有骑兵压阵,根本也没人来阻拦他们。
齐军步兵顺利过了河,炮兵也腾挪了过去。没过多久,后方的驻屯兵将攻城器械准备了个七七八八,也推到了河北岸来。接来下,他们的目标就是不远处的城墙了。
高丽军败退后,撤回城墙根下重整队伍。不过齐军并不打算让他们老老实实恢复秩序,又故技重施,步兵和火炮一齐推进到了射程边缘,远远地将铅弹打过去。
一时间,战场上再度轰鸣起来,铅弹如雨落入高丽军阵之中。如同上次一样,高丽军对这种单方面的打击毫无抵抗力,不得不撤回城中去。
现在,摆在齐军面前的,就只有一座光秃秃的小土城了。
后方,李璮对玄元烈笑道:“现在,就请玄将军出山,去劝说李将军弃暗投明吧。”
……
4月7日,平壤。
平壤城乃高丽三京之一,位于大同江西北岸、普通江东岸,四面环水,面积广大,即便在中原也是上规模的大城。之前的几十年里,此城历经战火,残破不堪,直到后来周边一系列军阀都倒向了蒙古人,平壤周边才安定下来,渐渐恢复。
平壤城中如今居民混杂,上层阶级是元国派驻过来的文武官员和一些投诚元国的高丽军阀,中层是元军和一些高丽贵族、商人,下层则是来讨生活的高丽平民。城中大部分区域都没有好好修缮,平民们拥挤地挤在一处;同时,也有一些府邸大兴土木,修建得相当豪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今,在城北一处豪华府邸门前,潘阜正看着大门上方挂上去没多久的“东宁总管府”的牌匾,沉默不语。
潘阜乃高丽人,多年前曾加入蒙古使团前往日本,劝说镰仓幕府与蒙古国合作。此事本来希望不大,但经他一番巧舌拨弄,竟出乎意料地成功了。不久后,日本便与东海国闹出了大矛盾,大打出手。虽说最后令人震惊的以东海国的胜利结束,但潘阜的功劳还是不容否定的。因此,事后他引起了蒙古朝廷的重视,招去中书省用了起来。
蒙古入侵高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虽然途中反复拉锯,但到了近几年,他们已经令高丽王室完全臣服,并能直接控制北高丽地区,可以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数年前,中书省便有将这种成功更推进一步的想法,也即将实控的北高丽地区改设东宁路,正式纳入朝廷建制中,然后再逐步蚕食南高丽。
这个计划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可,潘阜因为熟悉高丽情况,便被派到了高丽,辅佐高丽安抚使蒙哥筹谋东宁路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本来已经做了个七七八八,只要中书省派人来接管民政,事情便可办妥了。然而去年东海军一举攻占辽阳,切断了元国与高丽之间的联系,这一计划便只能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