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改变审美(第3/3页)
“保持了上一部的同等水准,针砭时弊绵里藏针,又秉承了一贯的聪明态度——始终让基调处于上扬的积极走向。”
“或许我们再过十年看这两部剧,仍然不会过时。”
“幽默是一种境界,一个被审美对象,是你往那儿一站,观众就会心一笑。
喜欢胡同的编剧组,知道我们的痒痒肉在哪儿,光把手指头放在嘴边一吹,我们就笑了。因为有共鸣,说到心里去了。”
……
当然也有批评的,主要针对文艺青年两集。
“胡同的幽默是高级幽默,有个地方却把握的不好,为什么要让葛尤扮女人呢?一下子拉低档次。”
“文艺青年前面非常精彩,讲课那一段真材实料,都是艺校课程的改良版。后面扮女人接受不了。”
“我认识一个在京城流浪的文艺青年,学美术的,生活状态真是一样。最后的默片更是经典,感觉完全出来了,唯一的败笔就是扮女人这点。”
“低俗!”
京台内,许非翻着报纸评论,问:“观众来信有这方面的意见么?”
“有,但少数。”冯裤子道。
“我也问了身边朋友,大部分觉得没啥,挺逗乐。”赵宝钢道。
“少数也别忽视,这年头不重视观众意见,没好果子吃。”
许非想了想,“这样,不开茶话会么?请几个记者来,正好咱们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