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大灾将平人归去,远洋荣归一骑士(四)(第2/5页)
“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
“……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
“……故夫菑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呜呼,戒之戒之!夫士民之志,不可不要也!呜呼,戒之!戒之!!”
昂首缓缓站起,刘大夏须髯皆张!
望着那晨光下的百姓们,轰然为太子、为玉螭虎开路。
这一刻,他深切的感受到了圣人之言中的那些蕴含的道理。
民欲胜之,国何以不胜?!
民欲存之,国何以败耶?!
夫民者国之本也,君者代天巡狩、牧民于野。
君失其德,民怨而天取之!
君尚其德,民从而无可取也!
为君者、为臣责,当以民为本!
是以《荀子·王制》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是以亚圣于《尽心章句下》复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此番行事、这样的结果,岂非是最好的注脚么?!
太子、勋贵重臣不惜以身犯险,亲赴抗灾!
即便是洪涝成害,却民心不失、民心不败。
民心不失,国朝基石自是稳如泰山!
“此番危情,亦满是机遇!”
刘大夏不由得想起,张小公爷在营帐里给太子上的课。
那些课并没有避讳他们,只是刘大夏自己听的有些云里雾里。
“化危为机、化险为吉,是否遇难呈祥皆看自身之力!”
“百姓或许不曾进学,但他们并不愚笨!”
“范蔚宗公所作《第五伦传》‘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之言,殿下当谨记!”
刘大夏皓首穷经可不是白说的,当时就听出来张小公爷所言的典故。
范晔范蔚宗乃南宋时史学大家,其立言之作便是《后汉书》。
张小公爷所选的,乃是《后汉书·第五伦传》。
第五伦,字伯鱼。
东汉明臣,官至蜀郡太守、司空等。
无论是身份低微还是身处高位,他都仗义执言从不退缩、提倡节俭。
张小公爷所说的这句,便是第五伯鱼公上疏汉肃宗奏所言。
原文是:
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下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夫阴阳和岁乃丰,君臣同心化乃成也。
而“言传身教”这个词,则是由此而出。
当时刘大夏虽然知道出处,但却对张小公爷的话感到有些云山雾罩不甚明了。
可当面前的这些个百姓们,延绵数十里甚至可能延绵四省的给太子、给小公爷送行。
看到了这一幕,刘大夏突然明白张小公爷要表达的是什么了。
说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不如实实在在的为百姓们做点事情。
百姓们不傻,他们有眼睛、有耳朵、有脑子。
他们心底里有一杆秤,很清楚谁对自己如何。
张小公爷与太子如今得到的一切,不是他们三两句话说出来的。
是实实在在的在堤坝上,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所以才有了那一句:“其身不正,虽令下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立身不正哪怕是有权下令,哪怕是下面执行了也难免懈怠“令从”。
只有以身作则亲自去做,下面的执行者才会心甘情愿的跟随。
而如果没有身体力行仅仅是口头上去说的话,那么产生的只是争执和辩论。
甚至被迫执行,也只是阳奉阴违。
张小公爷和太子做的,其实并不复杂。
他们只是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堤坝上,在危险的区域里带着人用自己的马车堵住了缺口。
他们只是默默的吃着跟灾民一样的饭菜,然后跟其他的军汉、青壮一般扛起沙袋。
他们做了什么,百姓们是看到的。
不需他们自己去说什么,百姓们自会分辨。
那么,百姓们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吗?!
百姓们是知道的,这自发组织起来的、延绵数十里甚至可能延绵至四省的灾民送行队伍……
这就是最好的注解,也是百姓们给他们最大的褒奖。
洪灾是危,危及百姓、危及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