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北风刚烈吹南浪,春秋千古一朝断(十)(第2/3页)

可到金陵就有些麻烦了,大军过去动静太大。

要找个由头把合适的人放过去,在不惊动那些人的前提下布置好动手事宜。

“带着这封信去,到了江南自然会有人跟你联系。”

徐经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赶紧躬身应是。

剩下的就是李兆先了,对于他的问题张小公爷早就考虑好了。

“徵伯,你有两个选择。”

李兆先很激动,这可是少年恩师第一次给他明明白白的安排事情。

之前师兄们说起跟恩师厮杀疆场之事,听得李兆先那是热血沸腾啊!

“其一,你且随伯安到西南去。那里需要你担任教职,同时亦可磨砺一番。”

张小公爷顿了顿,道:“其二,赴任黔州。依旧是教职。”

“于我而言,希望你能培养出至少十人的进士方可离开!”

李兆先静静的听完,却没有立即答话。

去西南无疑是风险最大的,但可能也是对他最好的磨砺。

西南初定,且有障气毒虫。

若是前往说不准一个不小心,就会葬身于当地而不得归。

去黔州则好多了,现在黔州通了直道。

至少在路途上会好很多,且自家少年恩师在黔州的威望极高。

土司们的兵权也心甘情愿的交出来了,米鲁和小公爷的关系更不会让自己在黔州出事儿。

可以说,去黔州就是安安稳稳的拿功绩。

而去西南,那就是真正的磨砺。

那个……真的可能会死的!

“学生……”

李兆先刚要说话,却被张小公爷打断了:“你且回去与西涯公商议一番!”

“夫子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亚圣亦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番话一说,李兆先就知道张小公爷的意思了。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出自于《论语·里仁》。

而后面的那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则是出自于《孟子离娄上》。

儒家提倡的是仁孝之道,既然是名教子弟是必然要讲仁孝的。

他现在未曾成婚、没有子嗣,若是随意远游出现了问题导致绝后那可是大不孝啊!

“过几日我要出门一趟,你们且好好守住家里!”

张小公爷淡淡的道,唐伯虎几人不由得诧异。

自家少年恩师不是被陛下禁足在京师么?!为何还要跑出去?!

但自家的少年恩师不说,他们也不敢多问。

只得低头应是……

“隆隆隆……”周子江等人的战马,踏着直道缓缓的离开了京师。

眼见他勒住了战马,回头瞧了眼京师的城墙目光中全是坚定。

周家这是否要崛起,可就看这一回了。

周子江很清楚,如果不是他家祖上周侗的关系这等好机会怎么会留给他?!

别看周家算是当地大户,那只是因为他们小心翼翼的没有触犯士绅的利益。

且周家出的是武夫,士绅们也怕逼迫太甚人家杀他全家落草。

所以双方都小心翼翼的,避免和对方直接冲突。

即便是有时候发生冲突,周家也多以忍让、警告对方为先。

若是这一次周家豁出去能成,那么以后周家便可踏入武勋的行列中来。

自己在战场继续拼搏一番,将来搏杀下一个功勋爵位……

那对子孙也是一个交代不是。

拉紧的披风,将头上的幕篱扎紧。

周子江策动战马轰然杀出。

而跟着他一样沉默的打马飞驰在直道上的,还有数十骑。

这些都是经过遴选,最终被送到军部谈话的。

眼见他们趁着夜色隆隆离开京师,奔向那不知何处的远方。

江南的李福达,则是在一间寺庙的禅房里安然打坐。

禅房很是简陋,甚至隔壁就是柴房。

然而李福达神态自若,仿佛习惯了这里一般。

“笃笃笃~~”

敲门声响起,随即一个声音清冷的传来:“李先生,老祖要见你。”

李福达缓缓的睁开了眼睛,微微一笑起身。

走到了门前“吱呀~”一声打开,对着门外的沙弥轻声道:“劳烦引路!”

这沙弥声音听着年轻,然而看起来年纪却似乎有三十上下。

对着李福达双手合十,轻声道:“李先生还请紧随小僧,莫要四处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