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4/7页)
崔桃用胳膊捂着眼睛,飞快地消失在人群里。
事情发生得太快,大家因没得到正主儿的亲自确认,反而都好奇心想要去弄明白。大家便八卦地讨论起来,各自提供自己所知道的消息。有好事者,再见有拿着筐、菊花、酱菜坛子等物进城的人,都会主动问几句打听情况。最终大家就搞得非常明白了,崔娘子的父亲崔知州在城外装模作样地接了女儿的孝敬,转头就变脸了,嫌弃地把东西给扔了。
这事儿有些好笑,又有些蹊跷奇怪,好好做父亲的人,因何要这般对待女儿?于是,此事很快便成了满汴京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汴京内传开了。
以至于被某位皇亲家眷听说,好事特意打听其中经过,在面见刘太后的时候,便把这事儿当个笑话去讲给了刘太后听听解闷。
刘太后早些时候便知道崔桃这个人,听说她在开封府因立功卓著而被赦罪。其协助破获的几桩案子,皆扑朔迷离,也都是影响颇大,包拯都曾上奏过,所以刘太后都略有耳闻。
这猎奇的事儿,她以前也没少听过,这一次也不过当成耳旁风,听完就过了。
两日之后,崔茂呈上折子,参开封府扣押他的女儿不让领回。
此事当即引起了朝中御史们的关注,特别是刑部的林尚书,因丧子一事对开封府颇有仇怨,他暗中周旋,撺掇几名御史联名把此事奏禀至刘太后和赵祯跟前,指责开封府不顾伦常,强押人家的女儿留在开封府不放。
“既已赦罪,女从父命,理当归家。”御史们对刘太后和赵祯纷纷表态。
刘太后没有吭声,冷眼看着赵祯如何处置此事。
赵祯自然是觉得崔桃这等奇女子,理应留在开封府受到重用,但是听着御史们喋喋不休地在他面前说着纲常伦理,赵祯仅凭自己一张嘴那里斗得过这些专业挑刺儿的嘴。
赵祯便招来包拯问话,包拯满脸懵地表示不清楚,便再将韩琦叫来解释。韩琦便简述了崔桃误烧簿册的经过,且与仓曹参军立了文书约定,表示当时崔茂和吕公弼都有在场作证。
赵祯笑了一声:“这崔茂明知缘故却还有参此本,不知存何居心?”
刚才说得唾沫星子满天飞的几位监察御史,如今个个都不约而同地面觑地,不吭声了。他们心里倒是免不得骂起了林尚书,竟撺掇他们搞这种傻事儿。且等着,这仇记下了,以后也要他好看!
赵祯见这些嘴巴厉害的都老实不说了,偏要质问这些御史,都必须说一说这崔茂此番参本到底是何用意。
“臣听说崔茂有意讨女儿回去结亲。”
“怕是要亲上做亲,巴结富贵。”
“崔茂与吕相连襟。”
……
这些御史们嘴巴毒惯了,挑起崔茂的毛病也不含糊。
韩琦立在包拯身侧,俩人此事都默不作声。
帘后的刘太后喝了口茶,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几名御史,以及包拯、韩琦,嘴角轻轻勾起。她垂眸摆弄了一下自己手上的宝石戒指,从始至终没说一句话。
出宫后,包拯便称赞韩琦此事办得妥当。
韩琦微微颔首,“太后未言一语。”
“无碍。”包拯拍了下韩琦肩膀,感慨最近他担了两份儿政务,必然累坏了。如今王判官终于病愈归位,嘱咐韩琦好生休沐两日。
……
临近端午,开封府没什么大案了,只有几桩催缴粮税的活计。
这‘老赖’什么时候都有,在宋朝也不例外,越是体面的大户,反而越抠抠搜搜不爱出钱。更因为这几户跟皇亲国戚粘着点边儿,倒也不敢追狠了,只怕把人给得罪了。
这些人中尤为以王员外、甘员外和万员外最老大难。王判官黔驴技穷的时候,身边人向他提议借调人马来处置此事。
“我都拿这些人没办法,多借几个衙役就能成了?”王判官直摇头,直叹不可能。
“这借来的自然不能是一般人,得是咱们开封府最厉害的那位才行。”黄文书说道。
王判官若有所悟地望向黄文书。
黄文书还担心王判官没想到,特意再提醒一句:“什么都会的那一位。”
半个时辰后,王判官提着礼物特来韩琦家中问候。
这两日韩琦正在家中休沐,此时身着一件舒适松散的象牙白袍,立于窗边,正微微躬身,专心致志绘制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