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第3章(第13/17页)

秦老尚书笑道:“好,明日我叫你师母过来一趟,咱们口头定下,也要跟家中老太太、太太说一声才好。”

宋荣无有不应。

当晚,宋荣去瞧了回宋嘉言。

宋嘉言正在看书,较之先时,宋嘉言消瘦许多,宋荣心下暗暗叹气,坐在女儿床头,打发了丫鬟婆子下去,方问女儿:“腿还疼吗?”

“已经好多了。”

“人这一辈子,长得很,几十年不是那样容易过的。”宋荣温声道,“总有许多事是无可奈何的。吴双的事,怪我看走眼。”

宋嘉言眼睛微涩,却是没有落泪,道:“怎么能怪爹爹呢?爹爹一直想给我找一个最好的男人。是我没有听爹爹的话,跟他走得太近了。我是想着,早晚都要成亲,我希望他能更喜欢我一点。”结果被人从头涮到尾。

宋荣道:“小女孩儿都有这种热情。我年轻时,也曾经喜欢过一个女孩子。她不像你这样明媚能干,不过蕙质兰心,于诗词上颇具天分。那时,我刚考取解元,从老家出来,其实没什么见识,一见她便如见天人。我与她的兄长是至交好友,她父亲愿意将她许我为妻,我心里很欢喜,却没有应。在你们小女孩儿的眼里,或许我很可鄙吧?”

“爹爹说的是李家伯父的妹妹吗?”

宋荣并没有回答,反是道:“很早我就明白这个世间的模样,家里有寡母,下面有你二叔。尽管有满腹才学,若无权势,将来一个六品翰林就能把人在任上熬死。我清楚自己的才学,也明白只要运作得当,我能有更好的亲事。于是,就拒绝了。后来,我娶了你母亲,我那时年轻气盛,心里难免有些傲气。你母亲是侯府受宠的嫡女,嫁我算是下嫁了。她与你祖母不大合得来,当我明白要珍惜她时,她又过世了。”宋荣叹道,“伤心了,便将伤心压在心底。后悔了,就得朝前看。被人伤害算计,有本事,就去算计回来,若无本事,只得忍下去,忍到有本事还之以颜色的时候。若一直没这个本事,便忍一辈子。我的人生,就是这个样子。”宋荣淡淡道,“外头人说我少年便得志,其实想一想,我这几十年,欢喜的时候反而少。这并不是抱怨,上苍对我足够公平,起码,我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但,我都如此,可想而知常人了。如咱家这些卖身的奴才奴婢,庄子上的佃户,街上那些奔走庸碌之人,日子依旧照样过。”宋荣取走宋嘉言手里的书,道,“把身子养好,打起精神来,我已经应了秦家的亲事。”

宋嘉言微惊,望向宋荣。

宋荣道:“秦峥对你一片痴心,你是知道的。我权衡过了,你嫁他最好。关键,他足够喜欢你。”

“好。”

宋荣见宋嘉言应得痛快,笑道:“明天秦家老太太过来,我估摸着她会来瞧瞧你。我跟秦家说了,你现在的身子,得晚些日子成亲。两家先口头定下,待你身子大安,再正式定亲。”

宋嘉言点头。

嫁秦峥,也挺好的。起码,他足够喜欢自己。

秦家人要来的事,宋荣早跟老太太与小纪氏打过招呼了。

老太太想了想秦家,说:“好,不错,给丫头定下吧。可靠。”最后一句方是关键。

小纪氏则私下与丈夫商量:“语姐儿与杨家的亲事可怎么办?”

宋荣奇怪:“什么怎么办?当初早把亲事应了,难道因杨大将军为国殉难,就不算了不成?”读书人重诺。杨征虽有失察之责,不过,他素来忠心,人又死了,昭文帝并未深究,为了稳定禁卫军,还赏了杨家奠银。

宋荣也知道杨征一死,杨家势力大不如前。但说定就是说定,他断做不出毁诺之事来。

见丈夫不大高兴,小纪氏忙道:“我是想着,守孝得三年呢。何况,与语姐儿的亲事并未正式定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宋荣沉声道,“当时我口头已经应了,守孝三年怕什么?语姐儿年纪又不大,正好晚两年出嫁。杨辉如今已有武举人功名,将来考个武进士,功名前程就都有了。此事莫要再提,定了就是定了。你不准同语姐儿说半个不字,让她安安分分地嫁到杨家,以后有她的福气。”

小纪氏低声应了。

宋荣还在养身体,没空与小纪氏生这等气,便去杜月娘那边歇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