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2章 疯狂的吕夷简,发飙的李迪(第3/5页)

因为他很早以前就知道迟早有这么一天。

朱能等人结伴去西方创立自己的基业,寇季也不在意。

因为寇季在离开西域的时候,就明确的告诉了元山,元山若是想要去西方立国的话,他不会阻拦。

但朱能等人有点得意忘形了,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还是大宋的臣子,居然敢越过他、越过鸿胪寺,跟赵祯谈条件。

寇季今日跟赵祯攀谈,听出了赵祯言语中有怨气。

也理解赵祯为何有怨气。

朱能等人确实有点托大了。

在赵祯征灭了辽国以后,普天之下就没有人能跟他平起平坐了。

除了他这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资格跟赵祯商量着做事外。

其他人根本没有资格跟赵祯直接对话。

“还是派人去叮嘱一下朱能等人,别得意忘形了。我可不想亲自带兵去征讨他们。”

寇季略微思量了一番,有了决定,便招来了府上传信的人,吩咐他们带着商队跑一趟西域。

同时还让他们催促一下,让格格巫尽快将巴格达智慧馆里剩下的书籍运送到大宋。

吩咐人去传信以后,寇季就不再搭理此事。

朱能等人若是拾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若是不拾取,那寇季就有必要让杨文广走一趟西域。

寇季派人将信件送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关注此事。

往后一段日子。

他和赵祯都持续关注着分田的事宜。

分田的事宜和推行商律一般,顺风顺水。

没受到什么阻碍。

百姓们选择借贷的比较多。

选择服役的很少。

大概是不想让家中的男丁去边陲上受苦。

但即便如此,选择参加服役的人也超过了十万。

十万男丁,家中大多都是有兄弟的,所以他们去边陲上,没什么心理压力。

借着他们的劳役,为家里换取五亩活命田,他们十分乐意。

在百姓们心里,田产就是可以祖祖辈辈相传下去的根基。

所以他们愿意为了子孙后辈,去边陲受苦。

寇季和赵祯商量了许久,最终让十万加入到了兵籍中的男丁,前往了青塘。

守在青塘的吕夷简,得知了这个消息以后,差点没哭出来。

他在青塘守了整整两年,两年时间里,整个青塘只有他和他的两个老仆,以及一百个护卫他安全的地方兵。

除此以外,偌大的青塘就再没有其他人。

无论是李昭亮,还是元山,都不可能让他们手底下的人,侵入到青塘去放牧或者耕种。

他们知道寇季是什么人,所以绝对不可能让人进入到青塘去,触碰寇季的神经。

他们真要是敢让手底下人放肆的去青塘放牧。

寇季就敢带兵灭了他们。

寇季的霸道和狠辣他们是见识过的。

所以他们情愿去欺负西方人,也不愿意跟寇季作对。

也正是因为如此,偌大的青塘就只有一百零三人。

如今朝廷送了十万青壮,外加六万多青壮的家眷去青塘开垦良田,吕夷简自然十分激动。

十万青壮和六万青壮家眷还没有到青塘,吕夷简就借着自己的关系,放出了豪言。

愿意在青塘落户的,分田一千亩、牛两头、马十匹、羊一百只。

不愿意在青塘落户的,多在青塘干一年活,回去的时候可以带一头牛、两匹马、十只羊。

青塘那片土地上,如今虽然没什么人。

但是牛、羊、马成群成群的跑。

在青塘人和侵入到青塘的黑汗人被处理干净以后,他们的牛、羊、马就留在了青塘。

那是大宋的战利品。

由于数量比较多。

朝廷一时半会消化不完,所以就将那些牛、羊、马,放养在了青塘各处。

经过了两年的繁衍,数量变得更加庞大。

所以吕夷简有底气许下如此承诺。

他就是想借此吸引更多的百姓到青塘去落户。

事实证明,他的方法是有效的。

随着他放出的豪言传便了大宋以后,有许多人跟着前往青塘的大部队赶往了青塘。

其中有一些贪恋青塘田产的,决定去青塘落户。

也有一些是去青塘打工的。

对。

就是打工。

他们不是去服役的人,也不想在青塘安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