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章(第7/8页)

但那也不要紧,窝头至今仍处于上升阶段,况且他时至今日也不过是个十三岁的半大孩子,很多人在他这个年岁都不曾考上秀才,他便已经是举人了。至于通不过会试完全没关系,留在南陵郡苦读个三年,希望还是很大的。

当然,没人会在谢师宴这种好日子里,故意说这些扫兴的话。先生们只祝福窝头,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谢师宴之后,窝头便同大牛一起连带在铺子里干活的其他亲眷,赶往了城郊庄子。

老魏家可能耐了,直接对外宣称关店五天,理由就是店主的儿子高中了举人。

对于这个理由,众主顾们都特别服气。

他们强烈要求粘粘喜气。

也行叭,魏大牛给了地址,也告知了时间,让他们想去就去,拖家带口也没关系。正好,庄子上的亲眷还是略少了一些,流水宴这种事儿,本来就要人多才有意思的。

那些主顾去了吗?

非但人去了,还真就是拖家带口一起去的。毕竟,庄子离省城也不算远,甚至好多人本来就在郊外是有庄子的。而除了拖家带口之外,生怕老魏家准备不足,他们还自带了食材和厨子。

总算是看出他们的行当了。

于是,在那两天里,省城好多食客都发现了,经常光顾的几个酒楼的大厨不见了……

庄子上还算是小型的流水宴,哪怕连带那些不请自来的宾客算在内,充其量也不过才百余人。等这边的事儿办完了,大牛将铺子里的事儿托付给了他堂弟,这才领着家里人辗转往县里赶。

先去自家曾经住过一段时间的邻县,得让窝头去给他那个跛脚先生送个礼,然后再往老家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县城里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却是先生被同行所排挤,质疑他教学能力不足。结果好巧不巧的,魏家人出现了,窝头用自己给先生正名,这能培养出举人的先生……

教学能力不足?

您哪位啊!

县城这边只会将本县考上举人的名单贴在县衙门口,却不会管其他地方的人。又因为窝头并非本县人士,故而并未出现他的名讳。

但这事儿是做不了假的,拥有举人功名当相于是官身了。以平民之身冒充官员,在本朝是重罪,没人会为了给别人解围,而将自己陷入于险境之中的。

来挑事儿的灰溜溜的走了,想来从今以后,廖先生的私塾应该是不愁生源了。

窝头礼数周全的将礼物呈上赠予先生。

给廖先生的礼物是比较特殊的,窝头并没有从他奶帮着准备的礼物中挑选,而是拿了一沓自己誊抄的书籍。

里头绝大多数都是关于童生试的,写得异常详细,窝头还特地附了一份自己的想法。几乎可以说,照本宣科的教学生,要教出秀才来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儿了。

先生倒是不在意礼物是什么,这会儿当众也不好翻阅,只拉住窝头,非要他提笔写一幅字,好裱起来挂到墙上。

窝头差点儿给先生跪了。

讲道理,科举考试其实还是可以走捷径的。

窝头之所以少年天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永平王府的支持。尤其像济康郡这种偏远的北方郡城,在教育资源上是绝对不可能跟南方比的。这也是为什么,朝廷能应允其他郡城的人来南陵郡参加乡试,却不允许出现相反的情况。

换言之,窝头其实就是钻了朝廷的空子,他相当于是享受着南陵郡最顶尖的教育资源,背靠郡王府,且还有身为二榜进士、人在翰林院待了几十年的刘二老爷亲自教导……

然而,他却是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济康郡参加的乡试。

他能高中只能证明了九州大地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当然这里头也有他本人格外用功的结果。不然,就算将上等的好资源放在跟前,自个儿不看不背不去深入理解,一样考不上的。

但有一点,就算考试能走捷径,书法是真的不能。

窝头那一笔字,搁在同龄人当中绝对是相当优秀的,可但凡比他年长个一二十岁的,比较起来那真的是好丢人的。

偏生,依着惯例,考上了举人后都要在学堂留下墨宝,省学也不能免俗,因此窝头其实已经丢过一次脸了。看着别人那潇洒飘逸的字体,再看看自己……

就很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