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章(第5/7页)

到了秋收前夕,对比去年,粮价已经涨到了一倍有余,饶是省城这边的官老爷们试图装作一片歌舞升平,也没办法了。

老魏家肯定是没到缺衣少食的地步,相反,大牛还让几个堂弟收了一批粮食,草草的伪装一番后,避开人群送往乡下老家。还告诉他们,自家老院子后头有个暗藏的地窖,仔细说明了地方,为此还特地指挥猪崽画了一张简易的地形图,这才让他们回去。

管不了太多,但起码还能保护亲近之人熬过这个坎儿。

在堂弟们离开后,大牛和二牛暂停了买卖。事实上,粮食短缺的危机已经开始出现端倪了,省城这边,高端的酒楼尚且未曾受到影响,但那些原本就是针对平头百姓的小食肆,却是首先遭到了冲击。

道理也很简单,粮食涨价,其他蔬菜肉类涨价,那些动辄就卖十两二十两一桌菜的酒楼不怕什么,可小本买卖呢?

一碗阳春面本来只要三文钱,如今因为成本上升,得卖五文钱才能回本,食客们还会买吗?

各种影响都是方方面面的,偏省城这边的老百姓还觉得官老爷肯定会有所作为的……

有吗?

倒是做了一些事儿,却是忙着甩锅,忙着粉饰太平,忙着送礼行贿。

窝头放假回来,告诉家里人,省学那边有小道消息说,郡守大人手眼通天,目前正准备从其他地方运一些粮食过来,还威胁其他人,若不搞事,等粮食运到起码能让粮食危机暂且缓缓,可假如有人将事情闹大了,影响到了他将来的仕途,只怕……

“谁跟你说的这个事儿?”杨冬燕皱了皱眉头,她觉得像这样属于机密的事儿,无论如何也不该直接透露出来,尤其窝头看着还是个小孩子。

“梁家那边。”窝头想了想,补充道,“就是让猪妹去上学的那个梁家。也不是跟我说的,是我很偶然间听到的。”

“你不是说梁家的背景特别大?”杨冬燕对其他印象不深了,可她还记得当初窝头说这事儿的时候,双手比划了一个巨大的圆圈,说梁家来头可大了,还说在南陵郡的本家更能耐。

——尽管她直到这会儿,还是没想起来,南陵郡有什么姓梁的大人物。

窝头只道:“那就说明郡守大人背后的靠山更能耐呗。”

“他姓啥?”

这是个好问题,就是窝头不明白,为啥甭管摊上啥事儿,他奶每次最关心的就是对方姓啥。

没等窝头开口,一旁的小杨氏就笑开了:“娘你可真逗!你就是知道郡守大人姓啥,还能找他祖宗告状不成?”

“你闭嘴!”杨冬燕没好气的怼了她一句,扭头继续追问窝头。

窝头不知道。

他就没关心过这个。

“不知道就去打听打听,姓氏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杨冬燕嫌弃的看了一眼窝头。

窝头:……怎么有种即将失宠的感觉?

生怕自己真就失宠了,窝头都没等回省学,就将郡守大人的姓氏给打听出来了。其实,姓氏真不是什么秘密,假如想要打听人家全名的话,那兴许还有些难度,光一个姓氏,窝头先前是没那个意识,真想打听还是很容易的。

郡守大人姓蒋。

这个姓氏……

杨冬燕她熟啊!

上辈子那个倒霉儿媳妇,就是永平王妃,就是姓蒋的。可问题是,王妃是侯府千金,还是出身世家大族的。也就是说,蒋家是个大世族,嫡系旁支无数。哪怕明确的知道,郡守大人就是蒋家人,那也不清楚他背后的靠山是不是侯府。

更别提,蒋这个姓氏也不怎么稀罕,如果只是碰巧呢?

抱着这个疑惑,杨冬燕背着人偷偷的将倒霉儿子从头到脚骂了个痛快。

说真的,永平郡王很久都没受到这个待遇了。

不记得从哪一天起,老太太再度骂人就只骂他二弟了。要字帖,找二弟;要经史子集,找二弟;前阵子还说要绘画专用的笔,还是找二弟。

刚开始的时候,永平郡王确实相当开心。毕竟,对于整个王府而言,老太太要的那点儿东西,连九牛一毛都谈不上。

关键是东西吗?关键是太折腾人了。

可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永平郡王就……

要怎么形容呢?反正就是心里不太得劲儿了。

本来,每天睡觉前都会想一想,今晚老太太会不会入梦,如果入梦了她会说些什么,最近天气凉了要不要银霜炭,临近考学了也许需要科举用书,还有提神醒脑的薄荷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