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去意已决(第2/3页)

忧心丈夫因战斗罹难的凯瑟琳数番红了眼眶,但亨利二世依旧亲自前去驻守贡比涅。各地法军向国都收拢;所有经历过战斗的贵族平民,纷纷再应征召,保卫法兰西。

在这深受威胁的时刻,没有国王的宫廷里,仍旧有人立了起来。

咳咳,年仅十四岁的玛丽还没这个本事。充当后方女英雄的,是王后凯瑟琳。

这位贤妻良母,迅速接受了丈夫上前线的现实。在此关键时刻,她更表现出值得钦佩的勇气和冷静。先前北境吃紧,她已下令削减宫廷用度;眼下巴黎深受威胁,她又意识到节流不够,还需开源。于是,她在数位红衣主教和亲贵的陪伴下,来到了首都高等法院。

王后庄重的发表公开讲话,请求高等法院考虑战争情况,为保护首都,发放一笔特别款项。

她说:

“过去数年里,战争开支巨大,但国王陛下从未向巴黎多征税。因为,他格外看重巴黎人民,他只需他们的忠心就好……”

“如今,王国处在紧急关头。巴黎作为王都,应向陛下表明忠心,以及回馈国王历来的爱护……”

所以,国王亟需三十万利弗尔银币的拨款,巴黎人民是否愿意慷慨解囊?

凯瑟琳的请求,诚恳而克制;柔和却坚韧的女性姿态,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心。因此,高等法院在她退出房间后,立即通过决议,登记法令,向民众摊派特别税款。

之后,法官们集体鼓掌,恭送王后回卢浮宫。

对于王后这次、也是初次在公众面前取得巨大成功,玛丽觉得,这首先得归因于当前王国的紧急战况。

“毕竟,要巴黎人掏腰包,是为保护自己啊。”

比顿小姐和赛顿小姐却一脸崇拜。“王后真的非常了不起。大家都说,想让高等法院另外拿钱,本是很费口舌的。如果,不是被王后的贤良形象所折服;恐怕,他们根本不会这样痛快、这样大方、这样心甘情愿。”

连弗莱明小姐,也实事求是的“夸奖”母亲的情敌。“在巴黎人心目中,王后一贯亲善谨慎,又不轻易开口,所以格外值得信赖。”

玛丽·里维斯顿照旧是沉默寡言,却也说了句:“王后现在,很受欢迎……”

被侍女们隐隐反驳的苏格兰女王呆愣片刻,发现了自己的思维偏倚。

不管怎么说,民心对于君主是很重要的。国家形势危急又如何?明末崇祯也号召大家为国难出钱,偏偏官员富户都攥紧了口袋,枉顾“流寇”破城,哪管皇帝去死。

所以,凯瑟琳能以王室信用弄到军费,已经是她个人形象的重大胜利。

在王权年代,君主即国家的概念深入人心。国君只要做一点正确的事,就能赢得无数喝彩。所以,路易十四才会肆无忌惮的称,“朕即国家,朕即太阳”。

生而为君,民众的爱戴似乎垂手可得。但,这些天然的服从和信任,经不起无度挥霍——尤其是他们在所触犯的某些利益集团、推波助澜之时。所以,后来的查理一世与路易十六,才会陷入被砍头的噩运。

哼,犯的还都是“叛国罪”。

所以,统治者应善待国民,维护好个人形象;切勿忘乎所以,随心所欲。

君王的位置固然高,但宝座下面的,很可能是火山口。

玛丽撑着脸,歪头沉思。

不过,相较那个死于平民暴怒、软弱的锁匠国王,查理一世其实是因为自个采取极端行动,强硬和议会及有产阶级对抗,才遭遇杀身之祸。

所以,一个有议会习惯作限制、作缓冲的王国,比起集权君主制国家,更适合帝王生存?

嗯,不过法兰西也是受战事拖累厉害,才更倾向于中央集权。法国夹在德意志诸邦和西班牙之间,又临近四分五裂的意大利,简直是个四战之地。陆战不比海战,毕竟波及本土,影响生产生活。民众呼唤强权,而国家又不得不耗费巨量经费,养着军队,这样,就给财政更多压力……

玛丽敲着脑袋。这个王国老是打仗,真不适合立足。大概,还是“孤岛”不列颠相对宽松安全,比较适合做自己的事吧。

享有自由恣意的人生,再尽量发展自然科学……唉,都生在终点线上,早早当女王了,作为名正言顺的“元首”,怎么都要实现穿越女的基础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