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2/3页)
顾励便叫小太监去国库里取,取来一看,原来是一套印刷用的活字,皆以铜铸,铁钩银划,纤毫毕现。
顾励拿起来把玩,啧啧称奇,能在黄铜上刻字,必得绝世的雕工,而要铸出这一套铜活字,也必得是豪富人家无疑。
俞广乐看见这一套活字,却是神情凝重,在铜活字上摩挲良久,沉默不语。顾励有些纳闷,问道:“你怎地别的不要,单单就想要这套铜活字呢?倒没看出来你对版刻感兴趣。”
俞广乐回道:“小人小时候在书坊内长大,对书籍版刻感兴趣罢了。”
难怪俞广乐能识文断字,原来是自小耳濡目染,本来说不定是块能科举入仕的料子,如今却在宫里做宦官,真是令人唏嘘啊。
顾励看着铜活字,忽然想起一辙——办报!
邸报乃是官方报纸,而且多是在朝廷官僚内部传抄,他要办一份报纸,以民间百姓、知识分子为受众!
顾励越想越觉得可行,问俞广乐:“你自小在书坊内长大,那你懂得如何印刷版刻吗?”
俞广乐不明所以,坦诚道:“略知一二。”
顾励朗声笑道:“那就好!你且好好休养,朕还有要紧事,需得交给你办!”
俞广乐啊了一声,问道:“小人斗胆,敢问是什么事?”
顾励卖个关子:“朕先不告诉你!”
自俞广乐处离开,顾励先是去文华殿听经筵日讲,今天的经筵讲官是翰林院编修吴无同。待吴编修讲完离开,顾励命人去把兵部尚书杨鸿见请到文华殿后殿议事。
不多时,杨鸿见跟着内侍进来了,朝顾励行礼。
顾励问道:“杨尚书,建虏所提讲款之事,你意下如何?”
杨鸿见沉默不语,顾励问道:“杨尚书是否也并不赞同讲款?”
杨鸿见叹了一口气,说:“陛下,臣知辽东连年征战,几乎吃空了国库,此时讲款,乃是对我朝最好的选择,但是臣宁愿战死在辽东,也不愿向我堂堂后楚的属夷赔款。”
顾励说:“朕又何尝愿意如此?杨尚书,朕找你来,也是为着此事,议和绝无可能,但朕追查内帑,充实国库需要一段时间,杨尚书可愿意为朕争取这段时间?”
杨鸿见问道:“陛下的意思是?”顾励笑道:“虚与委蛇,拖延时间。”
杨鸿见想了想,说:“陛下,臣最多能拖延到今年冬天。”
“足够了。”
杨鸿见走后,顾励又叫人把穆丞相叫来。穆丞相一把年纪了,大老远从承天门外赶过来,进殿时气喘吁吁的,顾励有些过意不去,让人上了茶。
顾励先是问候一声,丞相用了午膳没,君臣二人寒暄一番,才进入正题。
顾励说:“昨日朕出宫去,并非是为了玩乐,乃是为了看看民间疾苦。”
不管今天谢杏村劝谏他,有没有穆丞相授意,他都要争取穆丞相的支持。
穆丞相笑道:“不知陛下看出些什么来了?”
顾励便把昨天关于粮食价格的忧虑说了,又说:“近年天气恶劣,明明已经开春,前几天却刮起了北风,按照这个气候推断,今年的粮食作物成熟时间,只怕也要推迟。再加上多处耕地曝荒,朕怕今年粮食减产,又闹出饥荒来。”
穆丞相捋了捋胡子,点点头:“陛下对农耕之事如此上心,乃是百姓之福祉啊。”
顾励笑叹道:“穆丞相无需一味地夸赞朕,朕以前有多么顽劣昏庸,朕是知道的。朕请穆丞相过来,一是为了让穆丞相明白朕出宫并非胡闹,二来,是为了请穆丞相做一件事。”
穆丞相说:“陛下但说无妨。”
“朕想请穆丞相派人,搜集四种作物。”
穆丞相面露疑惑之色。
顾励把自己画出来的玉米、红薯、土豆、花生展示给穆丞相看。绘画上标有名称,穆丞相接过,仔细地辨认道:“玉米?土豆?这玉米不曾见过,土豆倒有些像鸡卵。”
“这土豆未成熟时表皮发青,成熟后表皮变黄,而且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并非是鸡卵。”
穆丞相不便多问,便点点头,将画册接过,说:“臣会派人前去寻找。”
顾励提醒道:“或许可以到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寻找。需得尽快。”
穆丞相答允下来。
顾励把批阅的奏折交给他,穆丞相浏览一遍,见顾励朱批勾画,王正发配中都,夏星骋贬为庶人,竟是都饶过了他们一命,不禁有些意外顾励的宽厚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