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7/16页)
“是。”陆琉刮了刮她的鼻子,“这下顺你心了吧。”
“阿爹最好了。”陆希欢喜的摇着他的手。
陆琉斜睨她,“不给你刻章,阿爹就不好了?”
陆希眨了眨潋潋的大眼,“哪有!阿爹不给我刻章,也是最好的!”
陆琉被女儿哄得大笑。
“阿爹,城外饥人的口粮还够吗?”陆希见陆琉虽在大笑,可神情还是有几分不豫,便关切的问,“要是粮食不够,我库里还有不少呢!”对于父亲的举动,陆希是百分之百的支持的,说着就让丫鬟把账册奉上。
“傻孩子。”陆琉爱怜的望着一脸认真的女儿,失笑的轻抚女儿的小脸,“不是少粮的缘故。”不过是一点麦屑而已,陆家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怎么可能拿不出来呢?
“那是为何?药?饥人中有人生病了?”陆希歪头想了想,“或者是炭?天这么冷,他们穿的单薄,会很冷吧?”
陆琉摇头,“都不是。”他顿了顿道:“你说的都是饥人所需的,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能解决饥人的问题。”
“为何?”陆希困惑的问。
陆琉见女儿一脸困惑,干脆从案头取出一案卷,翻给女儿看,“皎皎可知,现在城外有多少饥人?”
“七八万?”陆希猜测道。
“自入十月后,从各地逃难而来的饥人,约有二万口,十一月后又增五万,十二月到十五日止,再增六万。”陆琉道。
陆希倒吸了一口凉气,“那么城外饥人有十三万?”这还不算城里原本就有的乞人。
“非也。”陆琉摇头,“二十日丹阳尹府记录,城外饥人共有八万。”
那就是说,起码死了五万人?陆希心下惨然,但转念一想,不对!从十月开始,建康各处都设粥棚了,不仅官家有,只要稍微有点余力的人家,就算不设粥棚,也会每天让下人挑担粥出来施与灾民,而且在十二月之前,天气没那么冷,怎么可能一下子会死这么多人呢?
陆琉见女儿若有所思,也不说话,接过侍女递来的茶盏,浅啜了一口。
“那些灾民都卖身了吗?”陆希问,她记得父亲和她说过,人口一直朝中的大问题,朝廷每隔几年都会派人下去查人口,但人口始终不见增长,不是说这么多年,人口真一点都没有增加,而是增长的人口都成为了各地豪门大户的奴仆。
“这么多灾民,能从北方逃至这里,几乎都是正值壮年之人,如何不让人动心。”施温叹气道。
“可——这里不是建康嘛……”陆希不敢置信,天子脚下,那些人就敢这么嚣张?
陆琉一笑,提醒女儿道,“皎皎可知,是谁提出将这些饥人赶出城内的?”
“崔陵!”陆希恍然大悟,崔陵可是崔太后的侄儿,当今圣上的嫡亲表弟,有崔太后这座大靠山,他还有什么可怕的?陆希担忧的问:“阿爹,那你施粥会不会——”陆希有些纠结,她既想帮城外那些灾民,又不想父亲因此而惹来祸事。
“放心吧。”陆琉安抚的轻拍女儿的小手,“过几日就是太后大寿了,这几天一天施粥两次的人家会多起来,最晚到后天,官办的粥棚也会施粥两次了。”崔陵也不是全傻子。
“也对,二十八日就是太后寿诞了。”陆希厌恶道:“阿爹,这崔陵还真是不枉费崔算筹之称!”
“他若不如此算计,将来子孙岂不还要靠屠狗为业?”陆琉鄙薄道。在这个讲究门第阀阅的时代,身在陆家这种自汉起承传了数百年,高官名士辈出的顶级清贵世家,陆琉有无数个理由可以看不起崔氏这种就依靠了外戚身份,突然暴发的家族。他见女儿满脸忧色,哄着她道:“放心吧,等开了春,天气暖和了,那些饥人就会离开了。”
“嗯。”陆希点点头,依然愁眉不展的说,“阿爹,你忘了,马上就要崔太后大寿了。”她原本就不喜欢崔家人,现在听了崔陵的事迹,想要让她有个好脸色,实在有点为难她了。
陆琉笑道:“你入宫又见不到崔陵。”
“崔家那几个娘子个性奥妙程度,比起其父也有过之无不及。”陆希心里暗道,但嘴上没说出来,不道人长短,这是淑女最基本的礼仪。
陆琉瞄了一眼房里的更漏,“快三更了,你先回去歇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