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第3/4页)
会收留他们吗?
要是不收留,他们要到哪里去活命呢?
有人悄悄打听看守的边军,对方要摇头说不知道,要等上面的命令。
结果没多久,命令便下来了,边镇全境都执行新的落户政策,统一安置流民。
他们这一批过来的二百多人,可以向边军申报投亲或是逃难。
若是申报逃难,那就要服从统一安排,随机分散到各地去开荒或是做工。地方不能自己选,一切都听命令,但是雍西关会提供必要的生产工具,棉两年赋税,若是不愿意也可自行离开边镇,边军不做阻拦。
若是申报投亲,必须把投奔亲戚之姓名、籍贯、家中住址一一报出,以备边军核查。核查通过之后,可以前往投亲之地生活,不受区域和人数的限制,边军可租借部分生产工具。
消息一出,大部分人家都报了逃难。
能千里迢迢来到塞外的没有懒鬼,谁不想靠着自己的双手再赚一份家当,自然是越早安顿越好。
哪怕是在苦寒的塞外,只要给块地给点粮食,那就有活下去的希望。毕竟现在封家治下是全业朝最安全的地方,听说前不久前大都护还收复了忻州一线,穷凶极恶的胡人根本打不过边军。
熊家人报的是投亲。
他们想的也很简单,熊二叔已经在边城安顿了,他们过去正好互为依靠。
只是熊大伯也不知道自家兄弟到底安置在哪里,只说得出熊二叔的姓名、籍贯和家里情况,边军一一作了记录,然后就让他们回到就安置营等待消息。
“这是这几天的第几户了?”
熊大伯哀叹一声。
一起逃难过来的人家都走了,眼见着就剩他们一大家子人,可是要咋办?
“爹,你急啥?!”
熊二山从院子里的水井中拉上来一桶水。
“咱们报了投亲,但又说不出大伯家到底住哪,那人家不得去查一查?”
“咋个查法呀?”
熊大伯一瞪眼。
“你二叔家熊柱子,叫柱子得多少人?边城这么大地方,这要是一个一个,可得查到啥子时候?找不着咋办?”
“找不着就找不找呗,在这不挺好吗?管吃管住的!”
熊二山还没说完呢,就被他老爹一巴掌扇在后脑勺上。
“你个混小子,怎地这样没志气?!光想着让别人养活,你还不如不个娘们!”
他指了指院子外正喜气洋洋坐上马车的一户人家。
“王寡妇还带着个孩子呢,人家都敢报逃难,自己找饭吃。你有手有脚的,凭啥在这死赖着?!老子跟你说,白来的饭可不是那么好吃的!”
正说着,他就见到长子熊大山从院子外面走了进来,一脸的喜气洋洋。
“爹,二弟,户所那边说找到咱二叔家了!军爷让咱全家都过去户所,人家要跟咱问问情况!”
听他这样说,熊大伯“腾”地从地上站了起来,喜得两眼放光。
“可是当真!?找着了?!”
“当真当真!”
熊大山笑成了一朵花。
“说咱上次报了二叔的名和籍贯,人家就把这事儿报了上去,也不知咋找的,反正听说是有消息了!”
“现在让咱全家都去,看看能不能对得上。”
“去!去!大家都去!”
熊大伯一拍巴掌。
“咱正经的亲兄弟,咋能对不上!”
很快一群人呼呼啦啦到了军户所。
文书听了他们的来意,从身后的柜中取了卷册出来,翻了翻。
“你们家亲戚叫什么名字?”
“叫熊柱子,你是我亲兄弟。以前住在涿州二郎河附近的蒙牛屯,涿州打仗之后,便来了北边。”
他说话的时候,那年轻的文书便拿着根木炭笔在布帛册。
不,不,好像不是布帛,是比布帛还要薄的什么,上面满满地写着字。
熊大伯没上学学塾,所以看到能读写的兵丁格外羡慕。
边军的兵可真厉害,还会写字……这在他们老家,可是只有世家子弟才能学的玩意呢。
要是他家的娃也能有这样的本事就好了。
一开始只是隐约的羡慕,可随着投亲之旅的展开,这种羡慕逐渐膨胀,最终变成无法控制的渴望。
熊家人这才发现,原来传说中偏僻荒凉的边城,不知什么时候竟然变成了不亚于中原的繁华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