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话(第5/13页)

  设置寒水这个人物,不是为了答谢一个长期的粉丝,也不仅是为了情节的需要。写九龙里对楚言最不感冒的9的一段情,是想说明这些阿哥心底的情感上的渴望是温暖。

  承认这一点,就不难接受楚言身上自然而然散发的“温度”如荧光灯一般吸引四大男配飞蛾扑火这一现象。(调整以后,四大男配这一说法已经不成立了。遗憾!)

  14是最早投入进来的,是作为女主的“楚言”从原版“楚言”那里继承的“猎物”,最终发展成为亦亲亦友的“姐弟情”。13最初是因为陪伴14而被拉了进来,扯出一段没有结果的苦恋。这两个人对楚言的感情的演变,相当程度上归因于心理暗示。

  14给我的感觉一直很鲜明。临危请命,慨然出征,统领大军,反败为胜,威震一方,西征岁月里14光芒四射,达到人生的顶峰。为了履行职责远离京城,未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不明不白地被亲哥哥抢先登上皇位。拒绝承认新皇的权威,又成为母亲和兄长争执的焦点,被雍正恨入骨,在幽禁中度过壮年时光。峰尖到谷底,几乎是垂直坠落,这加速度什么人受得了?在很多人眼里,14是个悲剧人物,末路英雄,失败者。我倒觉得14没坐上皇帝是件好事,做皇帝自然比做将军更威风,却未必更痛快更容易。夺嫡失败,退出政治舞台,14在我心中便是永远的少年将军,俊逸王子,率性骄傲又重情义的一个人。

  相比之下,历史上的13给我的感觉很模糊,很难描述。九龙里,13的粉丝极多,声名最好。有人讨厌4,有人讨厌8,可没有人讨厌13。可这个深受爱戴的13是二月河笔下的13,不是真实存在过的13。模棱不清的身世,惨淡孤寂的童年,十年幽禁,全都是二月河妙笔生花,臆造出来的。事实上,13在皇子中身份继在2,4,10之后,与3和9都是平起平坐,完全没有受8欺负的可能,童年和少年时期很得康熙的宠爱,失宠之后也没有在阴暗不见太阳的小院里被关上10年,政治上不得志,正好在家专心生孩子。妻妾众多,儿女成行,虽然从生育数量来看,与嫡福晋的性生活最频繁,可既比不上8的“专一”,也比不上4的“目的性”,真看不出什么。花了不少时间查找13的资料,可13的形象始终无法在我脑海中鲜明起来。有时忍不住想,二月河之所以从头到脚付给13一个全新的来历和惨烈的人生,是否就是因为真实的13比较平淡,“乏善可陈”?

  不过,对13的总印象应该还是不错的,所以,文中的13仍是本性善良,文武全才,真诚开朗,随和洒脱。在某处看有人说,13是另一个被康熙宠坏的孩子,心有戚戚。这就是13“软弱”的由来吧。

  康熙在儿子们的教育上下了不少工夫,相信他的初衷决不是“只要他们快乐健康就好”,而是带了很强的功利。他是在为大清的未来培养明君良臣。“明君”是他对太子的期望,天无二日,其他儿子自然都是良臣的苗子。在我看来,康熙早年对4的批判是因为4的天性中有任性桀骜的一面,不够柔顺,后来对8的打击缘于发现8有“不臣”之心,那么,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13青眼有加,疼爱非常,除了其他一些可能因素,比如长相像自己等等,也是因为13最具有“良臣”的品质,当13在这一点上令他失望,对他的宠爱也就到了尽头。在雍正年间,13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证明了自己的良臣素质。

  文中,13是什么时候爱上楚言的?他的主动始于第二卷。先有佟家背景,再加上康熙和太后的青眼,哪一位阿哥也不敢把楚言当作普通宫女看待,和颜悦色是理所当然的。虽然他们的接触从一开始就很多,互有好感,可是很长时间里,13对楚言并没有超越友谊的特别表示,很多的时候他是作为14的陪伴出现,还有就是巧遇。

  古时男女交往的机会不多,古人常有亲上加亲的想法。13和楚言的年纪非常接近,同年同月,不止一次地同时出现在康熙和太后面前。手握小辈婚姻大权的两人产生某些想法也就不奇怪了。中秋夜,康熙让13去找楚言,草原上,太后命13教楚言骑马,就是默许甚至鼓励他们的亲近,也是变相地暗示了一桩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