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第二代火炮(第3/5页)
这也是为什么大口径重型火炮,所需要的炮组成员更多,挽马更多的缘故。
除了火炮自身更重的缘故外,也和弹药更重有关。
但是不管统计方式是什么,七十五毫米野战炮这玩意的机动能力都不咋地,其后期型号因为使用了更大更好的炮架,车轮等,导致重量还有所增加,光是战斗重量都得八百多公斤。
所以哪怕不算什么弹药,光是拉着这么一个八百多公斤的玩意进行长途机动都是个极为麻烦的事。
而在东欧战场上,这种问题再一次出现,而且表现的更加严重,大部分时候这种火炮都不是在前线作战,而是在后方和泥泞土路较劲……往往前边的战斗都打完了,这种火炮都还在后头陷在泥泞里出不来。
七十五个毫米山炮的表现倒是好一些,这东西的重量比较轻,虽然携带炮弹的数量少,但是机动性勉强还能保障,只是射程太近了一些,精度也不怎么样,有时候实战中的表现,也没比七十毫米步兵炮好到哪里去。
怎么说呢,两者纸面性能看似拉的有些开,但实战中的效果没太大的差别……
同时陆军其实对这玩意的表现不算太满意,才三千多米的有限射程,进行远程火力压制不好用,主要是精度太差,看似三千多米的有效射程,实际上这么远根本打不准……实战中都是拉近到两千多米的距离使用的,而这么近的距离上,基本上也可以定义为前线支援火炮了。
但是作为前线支援火炮使用,灵活性上又不如七十毫米步兵炮灵活……尽管七十毫米步兵炮的有效射程更近,往往是在一千五百米到两千米之间进行射击,然而实战影响不大。
前两年陆军方面就要求对三十四年式山炮进行改进了,只不过火炮的改进研发一时半会的也急不来。
整体来说,大楚帝国陆军自从在三十年代初研发并大规模装备了第一代后装线膛火炮后,一开始特别满意,觉得很好用,但是经过多年的实际使用后也发现了各种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大楚帝国陆军之前尝试过进行升级,但是难度很大,很难解决原设计里的诸多硬伤问题。
更重要的是,很多火炮其实也不是说不好用,而是不适应部分战场环境而已。
还是说三十二年式七十毫米野战炮,这玩意在海外战争因为太沉重,道路环境不咋地,因此实战效果不咋地,但是在本土地区,海外部分交通设施比较好的地区里作战,效果却是非常好的。
其四千多米的有效射程,对敌人进行远程炮火压制的话效果非常不错,往往把敌人都炸崩溃了,敌人都还不知道楚军在哪里开的炮呢。
这种火炮哪怕是放在今天,在楚军里依旧是属于主力远程压制火炮之一,其战术地位很高的。
还有七十毫米山炮,这东西如此的轻便,在绝大部分战场上都适应的很好……但是也架不住东欧雨季的泥泞地形啊。
因此随着东欧地区的战况不断传回金陵城,金陵城方面的陆军高层也陆续推动了火炮的升级换代工作,比如七十毫米步兵炮和七十五毫米山炮之间的性能拉得太近,陆军方面想要让七十毫米山炮打的更远一些。
同样的还有七十五毫米野战炮,陆军觉得这东西四千多米有效射程还是近了点,有时候都不够用,他们想要一种能够打大概六千米有效射程以上的师属野战炮。
经过军方高层几个主要将领的一拍脑袋,就对各新型火炮提出了新要求,以形成新火炮体系明显的火力覆盖分成。
七十五毫米野战炮有效射程在六千米以上,放列重量控制在八百五十公斤以内,负责四千米到六千米之间的远程火力压制。
七十五毫米山炮有效射程,要做到四千米左右,覆盖两千米到四千米之间的火力覆盖,并肩负复杂地形里的主要火力压制任务,放列重量控制在三百公斤以内。
七十毫米步兵炮,有效射程要提升到两千米,不是之前的那种嘴上说两千米有效射程,实战中为了保证精度只能打一千五百米的口嗨版,而是要真正做到两千米的有效射程。战斗重量控制在一百公斤以内。
重量和射程,作战目标都进行了明显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