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爱国诗】辛弃疾(第3/5页)
赵构言下之意,就是为了签订和议迎回韦太后,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满足金人的要求。如今秦桧虽死,但他也不会停止杀害岳飞——只是会换个不容易生事的由头,比如暴毙。
“陛下,可是……”
刘光世眉头一皱,还想再劝,却被赵构不耐烦地打断:“没有可是!”
赵构瞥了一眼刘光世,不耐烦道:“别以为死了个秦桧,这朝堂就是你们的天下!朕实话告诉你,除非朕不做这个皇帝,否则谁也不能阻拦这次和议!”
【好在,赵构很快就不是皇帝了。】
【就在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宋金之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1162年的夏天,做了三十六年皇帝,五十六岁高龄的宋高宗赵构,被动荡不安的时局折磨得焦头烂额,感到身心疲惫,于是主动辞去皇帝职位,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而他自己做太上皇,一心一意过起逍遥自在的闲适生活。】
【而新上任的宋孝宗赵昚,他是一位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出生于靖康之难中,即位时正年富力强,不愿在对金关系中低三下四、忍屈含辱,发誓要一雪靖康之耻。
即位后,他立即排斥主和派,起用主战派,朝政为之一新,朝纲为之一振。】
【即位初期,赵眘就实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政策。他重用抗战派,为赵鼎、张浚、岳飞等大批受迫害的文臣武将平反昭雪,又对健在者重新起用,委以重任:李光与其子李孟光均从流徙地归来,李孟光获任台州知州。赵眘还将当年的密告者陆仲高贬谪到雷州,面对陆仲高涕泗横流的乞求,赵眘却不为所动,直言训斥:“若知今日,何必当初?悔之晚矣。”】
“好!”
疾驰赶路的陆游忍不住扬鞭叫好,他侧头望向老将张浚,面上绽开欣喜的笑容:“这位新陛下看起来是个明白人!”
张浚点点头,嘴角也流露一丝笑意:“天佑大宋啊!若是陛下可以早点……”说到这里,张浚突然住嘴,他神情惶然,像是在惊讶自己怎会有这样的念头。
要知道,张浚早年最大的功绩就是“勤王”:1129年,将领苗傅、刘正彦不满朝政,发动政变,以清君侧为名,逼迫赵构逊位,另立新君,是张浚组织军队,带领韩世忠等人救驾,最后打败叛军,成功帮助赵构复位。
当初的张浚为巩固赵构皇位而浴血奋战,如今的张浚却发出了“陛下早点退位就好了”的感慨,实在让人感慨世事弄人——到底是赵构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太过伤人,一次又一次地寒了这些老将的心,以至于让他们对赵构这位皇帝彻底失望。
见张俊神色郁郁,陆游忍不住安慰:“将军莫要苦恼。天幕既然说新陛下要重用抗战派,说不定就会起用将军呢!”
“二十一年后,我都六十四了。”张浚自嘲一笑,“用我何不用辛弃疾?”
话虽如此,但陆游没有错过张浚眼底那一闪而逝的喜悦和期待,他笑了笑,继续夸道:“将军老当益壮,对金经验丰富。若要北伐,将军定是主将首选!”
张浚口中推脱不断,但眼睛却越来越亮:这位主战的孝宗,他会想要北伐吗?如果北伐,他会任用年迈的自己吗?
【1163年,也就是宋孝宗隆兴元年,赵眘起用了曾四次被诬陷罢官的老将军张浚。张浚初主和而后坚决主战,矢志不渝。他此时虽然已经六十四岁,但听说孝宗要北伐,张浚立刻走马上任。四月,孝宗为防止主和派干预,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军队下达诏令,开始北伐,史称“隆兴北伐”。】
天幕上,整装待发的军队向着北边进发,张浚骑在骏马上遥望中原,沧桑的脸颊上写满了笃定和坚毅……望着这样的场景,天幕下的南宋臣民无不泪流满面: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但众人还没感动多久,画面上突然浮现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异常眼熟,正是月兮在直播最开始时说的那段话:
【1140年是南宋王朝非常关键的一个节点。在1140年,岳飞选择听从宋高宗赵构的命令进行退兵的那刻起,整个南宋的命运就此发生了剧变。自此之后,南宋再无机会逃脱她衰落的命运轨迹,自此之后,每一次北伐带来的只有更为屈辱的和议,自此之后……一切都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