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爱国诗】岳飞(第3/4页)
血溅龙袍。
吓破胆的钦宗主动麻溜地脱下了染血的龙袍,连同他身边涕泗横流的徽宗一起,战战兢兢地同双手将衣服奉上。
可怜历史上最著名的“傻子皇帝”司马衷都知道嵇绍是忠臣,他是为自己而死,所以不忍心让人洗去龙袍上嵇绍的血迹。可钦宗却毫无动容,甚至嫌弃金若水多事,害得自己被金人恐吓,还染了一身的血。
臣子不肯瞑目的眼睛里倒映着两个皇帝被拖走的身影。而他们的身后,还缀着一长串哭泣不止的王公贵族、重臣百姓……北宋就此终结在这片哭声中。从此之后,再无宋朝的徽宗钦宗,只有金地的昏德公与重昏侯。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想到这里,凭栏远眺的岳飞不由痛心疾首。靖康之耻仍未雪洗,宋人心头的愤恨无论如何都难以泯灭。多想架着战车收复山河,愿啖肉喋血、杀尽仇敌!待我领兵杀敌、收复失地、重振河山,再将这喜讯向陛下汇报!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
宋太|祖赵匡胤坐在龙椅上一会儿怒目圆睁,一会儿仰天大笑,看起来有些疯疯癫癫。可阶前的臣子们大多也和他一样,怒喜交替之下,他们一时半会竟没能调整好表情,各个龇牙咧嘴,看起来颇为怪异。
唯有跪在阶前的男人越发畏缩。
他战战兢兢,额头早已黏满冷汗,可他甚至不敢抬手擦拭——刚才他听《满江红》听得太过入神,一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让他热血澎湃,不由直身大叫了一声“好”。
这话一出口,他才猛然惊醒自己身处何地,登时冷汗涔涔、手脚发软。
这个人,就是李煜。
十一月辛未,宋军前线传来了好消息。大将曹彬连克溧水、秦淮、升州,大败江南军,成功攻破江宁,连带着俘虏了江南国主李煜。今个儿正是大军班师回朝的好日子,而跪在阶前听候发落的,自然就是亡国的李煜。
天幕开始前,宋太祖正乐呵地与群臣商议庆功之事,当然,他也没忘了李煜——授这亡国君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而李煜以词作见长,在这庆功之时,自然少不得让他来说几句“喜庆”话。
可李煜的词还没写好,天幕就冲赵匡胤来了个大耳刮子,甚至还是左右开弓、毫不含糊的那种——
赵匡胤刚打完开国胜仗,抬头就看到后世子孙兵败都城。
赵匡胤刚掳来敌首李煜,还玩味地赏了他一个“违命侯”的封号,这天幕就放出了自家子孙亡国被俘。不仅如此,这被俘还连带买一送一,皇帝和太上皇被人一锅端,就连称号都比“违命侯”难听十倍……
赵匡胤只觉得自己太阳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
他深深吸气、慢慢呼气,深深吸气、慢慢……贼他娘的,老子忍不下这口气!
赵匡胤闭目又睁眼,决定找个人撒气,他冷冷俯视着脚下的男人,阴森森道:“违命侯,你刚才喊了什么?好?”
李煜面若金纸,他虚弱地伏在地上,支支吾吾:“臣、臣……”
赵匡胤其实不是个喜欢为难降国之君的君主。
在李煜之前,后蜀的孟昶、南汉的刘鋹……他都一一善待。今日喊李煜来,除了赐封号之外,主要也是让李煜作词——徐铉曾多次在他面前夸赞李煜的词,引得赵匡胤都有些心痒难耐。可如今看李煜这畏缩的模样,赵匡胤不由想到天幕上那两个同样抖如筛糠的不肖子孙。
赵匡胤仿佛透过李煜看到了那两人的窝囊样,让他越发怒火高涨:“违命侯,你倒是说说,好在哪里?”
“好、好在气势万钧。”
“气势万钧……看来我们违命侯也有同样的雄心啊?!是朕这儿住的不舒服,所以让违命侯想念故土了吗?”
“臣、臣不敢……”李煜急得浑身虚汗。这朝中臣子他都没认全,如今看来看去,竟然只有一个押送过自己的曹彬最为熟悉,他也顾不得屈辱旧事,着急忙慌地向曹彬投去哀求的目光。
“陛下,莫急、莫急!”曹彬上前一步,劝慰道:“此乃仙人警示之语,我辈引以为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