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集句诗】(第4/6页)
“哎呀老翁,这是您的福气啊!您都多大岁数了,气且放宽些……哎哟哟,老翁手下留情,我错了,疼、疼……”
【这一副对子的下句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原诗的意思是贺知章年少时离开家乡,直到两鬓斑白时才返回故里,年迈的贺知章虽仍会说方言,但家乡的人们却早已认不出他:“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一副对子表面上颇具喜感,但细细品来,却完美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好客精神:尽管主人奄奄一息、身患重病,但只要有客人到访,立刻笑意盈盈翻身下床,如此殷勤周到,誓要让人宾至如归。如此好客精神,让人不禁想到《论语》中的那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友好善良,主张以和为贵的民族,但热爱和平绝不意味着无底线退让,我们不主动惹事儿,但事儿来了也不怕。面对一些不请自来、贪得无厌的强盗客人,我们中华民族绝不会对他们心慈手软,必要好好“教导”他们,给他们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懂礼貌,什么叫做守规矩!】
【怀揣恶意的“客人”,我们必定会给他们血的教训。若是如此仍不能让他们长记性,那就别怪我们——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唐·公元823年」
「杭州」
“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元稹坐在白居易身边——是的,他们又和好了——面上的表情十分复杂。他既有些生气后世人竟拿孔老夫子的经典调侃,但同时又觉得莫名畅快,恨不得举杯痛饮一番。
“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白居易微微颔首,目露欣赏:“后世人也挺有趣。若只言‘汉’,那朝代未免太过局限,总不能每次改朝换代都对原文进行一番改动。”
“但若言‘有敌自远方来’,未免也太过杀意凛然。我大唐礼仪之邦、万国来朝……”白居易一笑,不怀好意道:“自然要先礼后兵,表面功夫到位,无可指摘才好。”
“乐天,你很喜欢后世人的集句?”
“如今读多了,倒也品出些趣味。”白居易望着天幕上的【垂死病中惊坐起,一枝红杏出墙来】【垂死病中惊坐起,云中谁寄锦书来】【垂死病中惊坐起,铁马冰河入梦来】……突然莞尔一笑。
“你笑什么?”元稹噙着笑意,问道。
“你又笑什么?”白居易反问。
两人对视一眼,元稹以指沾酒,轻点木桌:“老规矩?”
“行,老规矩。”白居易主动转过身,同样用手指在杯中点了点,以酒为墨,在面前的案几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一个字,随即又将手掌盖在了上面。
几秒后,两人重新面对面。
白居易微微颔首,元稹心领神会,两人同时翻开手掌——
“来”
“来”
“看来我们又想到一处去了。”白居易哈哈大笑。
两位挚友相视一笑,举杯同饮。
“两位大人,你们在打什么哑谜?”刘采春带着身后的歌伎们走了过来,歌伎们痴痴笑着围坐在两人身侧,而刘采春则面带微笑,一边替二人倒酒,一边打开话题。
白居易没有急着解释,反而兴致勃勃地支起身:“刘大家,你还没说你要唱哪首诗呢?如今仙人把我和微之都调侃了一番,也算打成平手,现在就看刘大家你更中意我们哪一个了。”
闻言,元稹也不由挺直了腰板。
刘采春不慌不忙,照旧敛着衣袖倒酒。直到将酒杯依次推回两人面前,她这才抬眸一笑,莞尔道:“两位当真要听小女唱诗?”
“自然!”元稹殷勤地把琵琶递给了刘采春,目光充满期待。
“我若是唱了,白大人可得回答小女刚才的问题——姐姐妹妹们都很想知道,两位大人刚才究竟在笑什么,大人们可得与我们分说分说。”
“好说,好说。”白居易连连点头。
见二人答应,刘采春这才接过元稹的琵琶。
众人紧张地看着她,刘采春垂眸试了试音,不慌不忙地拨动四弦,启唇婉转: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