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猴王的杀戮生意(第4/10页)
蜂猴小而珍贵,猴脑刚好够一汤勺,所以叫一勺万金。
“不只是猴脑。”猴王说金三角还有种类数以千计的动物售卖,除了老虎、大象等本地物种,非洲的犀牛、猎豹也经过这里进入中国。
这些都只是“走山货”行业的冰山一角。
猴王是缅甸克商族人,属于克钦族的一个小分支,人数不超过2000,主要分布在缅北的深山老林,世代以种植罂粟为生。1996年大毒枭坤沙倒台,缅甸政府迫于世界舆论压力,销毁大片罂粟田,转为种植橡胶和茶叶,大批烟农被迫转移。
猴王就是那时候跟随父母从深山迁移到小孟拉的。
政府想要依靠经济农作物替代罂粟的预想最终并没有实现。因为种植技术和生产销路等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烟农所获得的收益也远远低于种植罂粟,生活完全没有保障,有些家庭甚至连米饭都吃不上,只能去山上挖野草吃。加上烟农大多习惯抽罂粟叶子,不能自给自足以后就必须要到市场购买,日子越发艰难。
猴王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在下山途中毒瘾发作,不小心踩空滚落进山崖,手脚骨折,身体卡在巨石的缝隙之间,动弹不得。等到被人发现时,已经过了一个星期。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都结满厚厚的血痂,身体被秃鹫啄的到处都是孔洞,没有一块完整的肉。
“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会那个十大酷刑?”猴王有次叫我给他详细说说这些刑罚的手段。
我问他要干什么?
猴王说,想要给别人试试,让别人也体会下当年他父亲受过的苦。
猴王父亲走后没到半个月,母亲就抛下猴王跟情人逃跑。此后,猴王跟着族里的一个老人打猎为生。没两年,那老人和人发生口角,被人打死。
之后的日子,猴王独自生活。他依靠学到的打猎技术,在山里抓捕山蜥蜴、豪猪等动物,送到集市换取大米才能养活自己。
猴王的打猎技术很高,他用一张竹子做的最简单的弓,加上几支箭,就可以在森林里抓到山兔、野鸡这些动物。
猴王勉强活到16岁,熬到缅甸年轻人结婚生子的普遍年龄,总算有个姑娘不计较猴王无父无母,家里穷苦,毅然决定和他结合。
可惜就在结婚前几天,姑娘回家迟了些,在一条主街道上被一伙青年**。当晚跳河自尽。
猴王花费两个多月时间,终于查清楚作案是哪些人。当天傍晚,猴王拎着刀子挨个上门拜访,把他们的子孙根一一切断,没有人幸免。
本来猴王必须要偿命,是金三角走山货的头目吴奔看上了猴王的捕猎技术,将他保了下来。
从此,猴王就在“走山货”这行扎根,负责小孟拉地区的货源。平常的工作就是带领猎人团队进山,大规模组织抓捕野生动物,属于公司主抓生产的经理。
他在内部地位颇高,行业内俗称“二家”。
后来,猴王找寺庙的和尚算命,和尚说他是克父克母,克妻克子的面相。行业内很多人就都知道猴王命格硬,做生意的时候会比较忌讳,无形中让他得到不少好处,也算因祸得福。
“猜叔,这些秘密你怎么知道的?”回去的路上,猜叔靠在椅背上,打着嗝八卦似的告诉我猴王的事情。
“呵,谁都知道那家伙命硬。”
“那他在孟拉肯定混的可以吧?”在这些行业里,除了毒贩,走山货的家伙狠毒是出了名的,只有伐木工人可以比。
“嗯。”猜叔眯着眼。
自从知道猴王是小孟拉混得开的家伙之后,我开始有意和他接触,想着和他搞好关系,让他帮我教训那家饭馆的老板。
有次我看到猴王在赌坊输得没筹码了,硬着头皮上去搭讪,拉他出来吃了顿夜宵。
“一箱,‘啵’。”我刚坐到位置上,就挥手喊老板过来。‘啵’是象声词,指的是小缅甸,当地的啤酒牌子。
老板把啤酒摆到桌子上,刚开了4瓶(在边境地区,如果你说中文,你叫几瓶酒就会立马给你全开了,喝不完连退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大家内心的共识都是:中国人的钱容易赚)。
猴王摇头,“斋戒,不喝咯。”
“哈?你斋戒还赌吗?”我发出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