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封侯取第一日中!(第2/3页)

“吾等并非不知俘获招降右谷蠡王是大功,只要傅公与我带着他归来,哪怕渠犁失陷,哪怕铁门不存,依然能得封赏。”

“但义阳侯和诸位可不同,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功勋,而是国家安危,是将士性命。若换了在座诸位,恐怕贪功之念发于隐微,而吏卒之血已漂橹也!贤良文学们平日里满口仁爱,这时候怎么就不爱惜士卒性命了?”

任弘一口气说完,朝霍光长作揖。

而那些方才针对傅介子的疾风暴雨,此刻统统朝他砸来。

“如此说来,放右谷蠡王,是任谒者与义阳侯一同商议的?”

“大将军,看来此事任弘也有过失,是否应该封侯,也值得商榷!”

但从始至终,霍光却只面无表情地听他们争论。

只忽然一挥手。

“都不必站着了,腰不疼么?坐下说。”

言罢便在大行派人搬来的案几后跪坐了下来,背对殿陛,朝向众臣。

众人也只好暂时中断吵闹,纷纷在各自的位置坐下。

唯独任弘位卑无座,仍站立着。

不,还有一人。

任弘看到,有一位列于文官之中的卿士仍傲然而立,虽才年过五旬,却已白发苍苍,他背有些佝偻,身形无比消瘦。

但哪怕贝加尔湖的寒风,也吹不倒这个人!节杖虽不在手,但他本人,早就成了一根大汉上下仰望的旌节!

方才从始至终,只有任弘一个人在战斗,傅介子只是一介小侯,哪怕与他交好的长水校尉辛武贤,在是否要得罪范明友这件事上,也得掂量掂量。

但唯独这个人,却不怕!

他早就为了这个国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将少年熬成了白头,本以为回国后就能结束一切苦难,却发现兄弟尽亡,老母已死,连结发妻也等不了他,改嫁了。

好在还有一个儿子。

但苍天与他开了个大玩笑,前几年,连唯一的儿子也卷入上官桀、桑弘羊的政变,惨遭诛杀,回过神来已是膝下无子,孑然一身。

你说说,他苏武苏子卿,还有什么好怕的?

霍光目光也看向了这位白发老臣,态度难得敬重:

“典属国,你有话要说?”

“今日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苏武没有看他后方的任弘,只是笑道:“听说高皇帝与项籍虎争天下,大战彭城,不利,退守荥阳,诸侯尽叛,从楚而背汉。”

“高皇帝召集众臣,说,谁能为我出使淮南,令英布发兵叛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取天下可以百全。”

“当时有老儒随何请命,前往九江劝说九江王英布,他以三寸不烂说动了英布,发兵击楚,但却被龙且所败,只身与随何仓皇逃到高祖所在。”

“高祖会因为英布战败而惩罚随何么?不会,他重赏了随何,使其为护军都尉。因为随何已完成了使命,英布虽败,但却也为高皇帝拖延了项籍数月,使得关中从容调兵赶赴前线,稳住了战局,岂有反过来责怪随何的道理?”

“与今日之事何其相似啊,虽然义阳侯与任弘失策,放走右谷蠡王后使其为匈奴所杀,未能降俘克获。但亦使匈奴右贤王惊惧退兵,西域诸城得以保全。”

“结果既然大好,为何要惩罚完成军命的义阳侯,为何要刁难耗尽智谋,为大汉灭龟兹联乌孙,扬威万里的任弘?”

“老朽也做过使节,我敢说,今日质疑任弘的众人,换了谁去西域,都不会做得比他做得更好。”

和任弘说话时满是杂音不同,苏武讲得很慢,音调也很柔和,却无人敢打断他。

苏武最后朝霍光作揖道:“不望范将军、大鸿胪和诸位贤良文学有高祖之气度智慧。”

“但起码,不要学项籍啊,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过无所遗,项籍对麾下将士可谓刻暴寡恩矣,此其败亡之道也,此武拳拳赤诚之言,望大将军察之!”

霍光起身拱手还礼:“子卿对大汉的赤诚,谁人能及?此言有理啊,大汉自当从高祖之慧,不从项籍之愚!”

他看向女婿,淡淡说道:“度辽将军、大鸿胪,西域之事已决,不必再议,先将今日要做的事了了。”

“笔来!”

霍光伸出手,大行连忙将笔墨奉上,而霍光便在一份早就让人准备好的奏疏上,改了数笔——丞相府的集议也好,今日殿上的杂音也罢,都只是听取意见而已,没什么用,霍光早就做好了独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