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3/4页)

但这拦不住桃源寨的百姓们对他真心景仰,平日里无论在哪里见到,都会停住脚,恭恭敬敬地行个礼,叫一声“张先生”;三村食堂的大姐大娘们,见到他来,总是会把他那三文钱的一份饭自动升级成五文钱的,或者在饭上加一个鸡腿。

还有那位神秘的贾三爷——他说出现就出现,不出现的时候谁也找不着他。

张友士第一次到桃源寨来的时候,着实没有想过这个年轻人会帮自己扬名。说真心话张友士对他着实有些愧疚:《血防报告》里那么多的内容,一大半源自贾三爷的指点,张友士自忖只是个出力的,如果没有贾三爷,他绝对写不出这样一份报告。

人家却依旧信守承诺,替他扬名了。

而且张友士至今都没能想通,贾三爷既然有那通天的本事,能够将自己那份报告递到御前的,为啥贾三爷自己肯不署名,把功劳都算在他张友士的头上。

他听说贾三爷只是京里某个国公府的小儿子,年纪又轻,被远远地发到这南边三千里外的封地上来照管封地。因此张友士对贾三爷的攀附巴结之心一直都不重,只是当个朋友交往。后来听说武元县县令相请,张友士便毅然决然地跑到武元县来。

前几日桃源寨与武元县之间的山塌了,最近听说桃源寨那边出工出力,又挖出来一条通路。张友士心想:那确实是桃源寨的作风,像是贾三爷的主意。

紧接着便是平南节度使从桃源寨来,进驻武元县县衙旁的文庙,在此设府署。

张友士又心热了,人家是京里来的二品大员,若是能搭上这条路子,或许能进京去开开眼界。

他的心思又活络起来,盘算着该怎么去谋划,能拜见节度使大人一面,是再去走一下早先被他拒绝了的李师爷那边的路子吗?

谁料想,节度使大人到了武元县的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幕僚来请:“请张先生去见我们大人!”

张友士哪里敢怠慢,穿了他最好的衣裳,紧跟着前头的那位“郑先生”前往文庙。他在偏厅候了稍许,里面便有请。

张友士进了花厅便一头拜下:“学生张友士,拜见节度使大人。”

对方却没有回答,只待他自己缓缓起身抬头——张友士偷眼一瞅,只见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少年人俊美无俦,一张脸帅死人不偿命,正似笑非笑地望着自己。

“贾……贾三爷……”

“张先生,好久不见啊!”

贾放穿着官袍,张友士没有理由错认。他眼前这位年轻得令人发指,却又气度出众,官威十足的“节度使大人”,就是他当日辞别,头也不回离开的桃源寨封主贾放。

张友士额头上的汗涔涔地下,但是心里却又有种无比畅快的感觉,他再开口,竟觉得嗓子发痒,声音里带着一点儿哭腔:“学生又见到您了。”

贾放会客的花厅里还有一人,张友士认得,正是他离开桃源寨那天,来叫他的武元县县衙书办桂遐学。

贾放没理他,只管问桂遐学:“听说张先生来武元县之后,赁了房子?”

桂遐学摇摇头:“听说不是赁的,只是旁人借的。”

贾放便道:“那这房子退起来,应该快的很?”

桂遐学没有接口,反而向张友士挤眉弄眼,使了个眼色。

张友士就算是再愚钝也明白了,连忙道:“回贾三……贾大人的话,学生身无长物,无须收拾什么,只要大人一句话,学生马上跟大人上路。”

贾放有点儿想笑,使劲儿忍住,当即意气风发地叫名字:“张友士、桂遐学!你们两位,且跟我回桃源寨,去潇湘书院!”

张友士惊愕不已,桂遐学已经大声接话:“学生在……这就随大人前往。”说毕,桂遐学不停向张友士使眼色。

张友士将心一横,登时也大声回话:“学生愿往!”

贾放当即带人就走,也未向武元县令告辞,只是派幕僚前往去递了个消息——以后这样的往来将成为常态,袁县令等人不是属官,也无法了解贾放的行踪,而他们必须习惯这一点。

一行人通过刚刚修通的道路,步行前往桃源寨。

张友士原本觉得贾放已经身为二品大员了,却连顶轿子都不坐,直接步行回桃源寨,连袁县令的官威都不如;但是他跟随贾放走了一段,突然察觉:这才是真正的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