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陛下有圣王天下之志(第3/5页)
百官赞颂:“陛下纯孝。”
看看,看看,这才对嘛。
反正太后也病得下不来床了,给她在崇政殿留一个帘子怎么了,正好拿来刷刷孝顺的名声啊。
赵受益道:“忠即孝也,孝即忠也。人人都是孝子,人人都是忠臣。”
“朕听说,夏枢密文学清雅,颇有令名。”
忽然被点名的夏竦忙道:“陛下谬赞。”
赵受益笑道:“朕读过夏卿的文章。辞藻典雅,唇齿流芳,是一等一的美文华章。夏卿不必太过自谦了。”
夏竦道:“臣惶恐。”
他确实是有点惶恐,不知道皇帝为什么挑了这个时候夸他文章写得好。
赵受益道:“夏卿既然擅写文章,那朕就给夏卿一个任务。”
夏竦道:“敢不从命。”
赵受益道:“朕欲请夏卿为朕编一套册子,将我大宋开国以来的忠臣孝子之名人善事编篡其中,刊行天下,以扬忠孝之风。朝廷上文章写得好的,除了一个晏殊,就是夏卿你。晏殊他……唉,不提他了。看来此事非夏卿莫属。”
夏竦一愣,忽然脊背一凉,冷汗打湿了内裳。
开国以来的忠臣、孝子……
孝子……
他道:“臣,遵旨。”
赵受益笑眯眯地道:“如历任宰执忠臣,更是要大书特书才好。”
“臣,领命。”
赵受益笑着看他。
害怕了吧?心虚了吧?
晚啦!
赵受益高高兴兴地宣布退朝,留夏竦自己琢磨该怎么把这一关蒙混过去。
夏竦其人,是个才子,也是个能吏,但算不上个好人。
身为才子,他天资聪敏,熟通经史,博收旁揽,涉猎甚广。
身为能吏,他于饥年劝说所属州郡大户开仓放粮,活饥民四十万人。他还毁江南淫祠,一扫洪州巫蛊惑民之风。
但,作为一个人……
赵受益不得不说,夏竦这个人做的,太失败了。
他娶妻杨氏,却因为自己宠侍过多,让杨氏忍无可忍,把夏竦的阴私密事告诉了自己的兄弟,出去告了夏竦。而夏竦的娘和杨氏的娘也不相和睦,于是携手到了开封府,请开封府尹来给她们评评理。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于是开封府尹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御史台,闻风而动的御史们把夏竦参了个狗血淋头,夏竦出知黄州。
若不是立下了活四十万人的大功,还真不知道猴年马月能回京城做官。
可能就是因为此事,夏竦和他.娘产生了隔阂。
他.娘死后,按例他是要丁忧去官,给他.娘守满三年丧的。
但是夏竦急于进取,不乐意赋闲三年,于是悄悄回了京城,走了门道,搭上了时任宰相王钦若,王钦若给夏竦开了后门,让他不用守丧,立刻回京当官,而且还能当大官。
知制诰,为景灵判官、判集贤院,以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勾当三班院兼侍读学士、龙图阁学士,又兼译经润文官。迁谏议大夫,为枢密副使、修国史,迁给事中。
赵受益看着夏竦在母亲去世之后的仕途履历,心里啧了一声。
就这,不给你压一个不孝的大帽子在头上,让你这辈子都翻不了身,朕就不姓赵。
自古孝道就是政治正确,官员丁忧守丧更是常规设定。
张居正夺情都被骂了几百年,人家还是摄政大臣,朝廷没了他不行。你一个不轻不重的官员,也学人家夺情?
好大的脸面!
赵受益让夏竦去编纂孝子贤臣小册子,纯粹是为了恶心夏竦。
夏竦要是要点脸呢,就不敢把自己往册子里写。到时候赵受益只需问上一句,比狗鼻子还灵的御史就会把夏竦的黑历史挖出来,然后狠狠参他一本,赵受益就可以合情合理地让夏竦再次出知外州。
如果夏竦彻底不要脸了,把自己伪造成一个孝子写进册子里……
那就更妥当了,赵受益都不用自己问,御史们就可以找出册子的漏洞,直接再把夏竦参出京城。
可不能低估御史们的战斗力,这帮家伙就指着参倒几个权贵名垂青史呢。
像包拯开局就参倒了宰相,连太后都敢骂的,正是他们心中的偶像。
赵受益笑了笑。
当初费尽心机地把范仲淹安排成御史中丞,又把包拯捧上御史台高位,为的就是这么一天。
笔杆子掌握在自己手里,想参谁参谁,想骂谁骂谁,这种感觉简直太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