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6章 喂喂,你们千万不要上头啊喂(第2/4页)

然后是分成,最优惠的提出了第一年收入全归小康,然后保持五五分成的提案。此外还有其他林林总总的优厚条件,要不是楚垣夕一开始就打算自己提供充电服务的话,差点就准备讨价还价了。

但是这么激烈的竞争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行业有钱啊!他们苦逼一样的过了好久了,怎么突然就有钱两年额?这就让楚垣夕有兴趣了解一下,看看是怎么个情况,结果发现卧槽!各家居然都盈利了!不但盈利,居然有资格重启融资了,这才有魄力拍出千万入场费来,甚至拍给别人的更多。

盈利可是大事,PPT并不是创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盈利才是。这让他想起来怪兽之前刚刚融到五个亿这件事。这年头能融到5个亿可不简单,资本都变得鸡贼了很多,不见兔子不撒鹰,肯投五个亿,那一定是好买卖。

这就让楚垣夕不得不慎重的卖点力气做调研,这也是他平时的基本功之一,每天都有各种调研的需求必须亲自做,而不只是看分析报告,那样很可能会错过某些关键点。

比如说这个行业里有个怪胎叫黄团。2017年的时候黄团就入局过一次,但是发现不对劲马上止损。结果年底这阵黄团又开始叫嚣重新入局共享充电宝,这也是引起楚垣夕注意到这个行业的另外一个原因,结果干打雷不下雨。

不过这肯定是一个潜在的危险。要知道以黄团的品牌和运营能力,以点评对于各路商家特别是餐饮商家卡脖子一样的威慑力,真要玩点什么花样,赛道上的玩家都得哇的一声哭出来。共享充电宝最具效率的使用场景就是餐厅,激活频次和使用时长都是头部。医院场景虽然数据更好,然而绝对数量太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便利店这种对黄团没有任何依赖性而且具备大量线下点位的体系就成了共享充电宝眼中的香饽饽。

可惜的是新式连锁便利店企业也都不是什么马大哈,肯定要算经济账的,如果盈利前景好,为什么不自己做呢?当然,算账的基础是正宗共享充电宝企业充分教育市场,提升客单价之后的事情,因为在一元每小时的时代,共享充电宝是亏钱的,只有用户接受二元每小时才能来到盈亏平衡线的上边。

提价,当然是共享经济最直接的翻盘利器,要不然各个共享单车品牌这半年来也不会纷纷提价。可惜就是充电宝在合适的场景中是刚需,是不可替代的,但单车不是,提价之后用户觉得肉疼,实在不行还可以走着走。所以共享单车贵为新四大发明之一,只能坐看共享充电宝这个共享家族的小兄弟率先撞线,成为家族中第一个赚钱的。

结果共享充电宝企业教育完市场,一转脸新式便利店企业纷纷准备就餐。

于是楚垣夕自己算了一笔账,发现小康自己干的话,有个核心逻辑不见得能跑通。那就是,一个充电宝机柜在合适的场景中,毛利润大概是一个月1200左右,成本不到5000块,4个月就能回本。但便利店并不是最合适的场景,远不如餐厅,每个月的毛利能到多少不知道,如果低于600就很难盈利了,因为设备也是要折旧的,会产生费用。

而且自己做,生产环节有很多问题是外行人不具备能力的,特别是充电宝本身就有各种爆炸的历史,出了问题比一般产品更致命。

所以最终楚垣夕还是决定按兵不动,既不引进共享充电宝企业,也不急于推出自己的会员卡会员服务,因为他没经验。

不但没经验,而且也没跑过,更不想做小范围测试。因为小康的门店分布位置各异,做小范围测试很难说测试抽样能够代表小康的全体盈利状态。

而小康是肯定要追求标准化的,按照大区划片可以有差异,但是不可能同一座城市中,有的店能盈利于是提供这项服务,有的店不盈利就给撤掉,那就不像话了。

其实按小康的原计划,在会员卡会员推广出现阻力的时候需要一些补救措施,也就是增加福利,会员卡会员免费充电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因为成本不低所以暂时不上马,要上马也是里程碑7开始之后。

不过即使如此,加入共享充电宝的战斗对有能力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坑爹的事情,因为他鼓励的创业并不是让杜立去做依赖小康的生意,并不是像甘新买菜那样,以跟小康对接为基准线,那就没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