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6章 袁敬的思路(第3/4页)
摘眼镜说明袁敬是相当认真的了,楚垣夕按捺下心中的火气,冷静的说:“那就客观分析一下。一生鲜虽然看起来做的还可以,但是能量基本就在帝都附近,过不了黄河,就它那点体量,一眼看的到头,你觉得能到一百亿?我小康未来全国几千家门店,上万加盟店的规模,跟小康交叉持股绑定渠道,它不得美死他啊?别的不说我去南方开店,他供应的上吗?”
实际上去羊城和鹏城开店,乃至再后面的魔都,生鲜供应链的问题都已经解决或者即将谈妥,但是谈条件也都比较费劲。
四大一线城市在生鲜赛道这么热闹的年头,必然要催生出本地的toB生鲜供应商,这是需求和市场环境决定的。特别是得益于724、全家等等巨头的先期市场培育,在生鲜赛道热起来之前,已经有先知先觉的创业者扎进去了。一生鲜就是其中入场比较早的。
只不过生鲜供应想要做到全国范围,需要的资源和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前期资金更是个海量。而悖论在于有这种能力的,几乎都不满足于只做生鲜,只做toB。因此实际情况就是地区性质的生鲜供应链比较常见,这也是toB类生鲜创业的局限性所在。
换言之小康要想加入某些地区的市场,生鲜必须一家一家谈过去,特别是最初的时候规模小,十来家店上下的体量也就相当于王印宇被楚垣夕整合时候的状态,别人不会特别看得起。
也就是现在小康在帝都已经搞了200家店面的情况是实打实的,未来在其它城市的规模预期比较大,所以才能拿到相对合理的市场地位,否则谈条件的时候更费劲。
小康在帝都本地最开始的情况更难,和一生鲜谈下来的时候里程碑3都快开始了,之前干脆先不提供生鲜品类,鲜食环节也打了几许折扣。
此时,面对楚垣夕的这种冷静分析下提出的问题,袁敬也不好强词夺理。他也在思考。
生鲜创企的发轫,一般都是先盘踞一地,把根扎稳了之后再说其它的。一生鲜固然会发展,但是想要迈向全国,大概需要资本市场上极大力度的支持,比如直接跨地域兼并掉其它省市的同类企业等等。
相对来说,像便利店、咖啡等等连锁创业企业,相当于是在一个上游供应能力比较充分的环境内发育,发展步伐被物流制约的情况就会轻一些,全国化的难度也会低一些。
至于开门客,楚垣夕连提都没提,足以说明他的蔑视。关键是开门客可能对一生鲜有用,但对小康确实没有任何用处,除非小康放弃自己的独立地位,以“发展”的眼光,全局性的去看待三家企业的联合体。那么开门客将起到“多点-物美”这一体系中物美大型超市的作用,兼有美团买菜的前置仓优化物流,相当有用。
想到此处,袁敬忽然感到是不是对方发现了小康真正诱人的是对标多点的这套系统啊?所以才找了李兆开在前端来个像素级复刻?
像素级复刻非常遭人诟病,但那是特指复刻国民级应用,比如谁要是复刻个微信、微博之类的,肯定会被吐糟死。如果复刻一个发展期公司的APP,因为知道的人没那么多,用户面也不广,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悖论又出来了,发展期的公司,APP有什么像素级复刻的价值呢?
这就是袁敬突然心有所感的原因——对方可是相当看好小康的啊!
因此原本他是被李教授描述的愿景所感动了的,但现在忽然发现楚垣夕这边确实是很被针对,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被针对。因此,似乎一生鲜的行为,或者说李教授的行为帮他进行了一次对小康的价值发现?
只听楚垣夕继续吐糟:“派监视下一步是不是就要派董事了啊?他们长的丑但是他们想的美啊!就这个还想让小康变得更强,那我得签什么坑爹协议啊?我承认小康失去一生鲜很麻烦,但是一生鲜失去小康,呵呵。”
“你笑啥啊?”袁苜还没有袁敬那么丰富的心理活动,忍不住担心:“你不怕人家给你断供啊?”
“如果他断供我就躺平,没有任何办法,那我毫无悬念只能投降,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问题是那我创业的逻辑不就出现了巨大的逻辑漏洞吗?你觉得可能吗?想想毛衣战打到现在国朝为什么都没投降?有困难很正常,想办法。再说你的担忧至少目前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