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5章 郑德的发展历程(第3/4页)
“怎么?改做成人在线教育的投资?”
袁敬的思路很正常,成人在线和早教面对面正好是两个极端,没想到王家朋自失的一笑:“做成人教育和卖保险有区别吗?不都是把东西卖出去就不管用户用的上还是用不上了……成人在线教育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反智的,弄的难了没人上,弄的不难没用处。”
“那你?”
袁敬不解的看着王家朋。王家朋也在看着他,郑德的成长史在王家朋脑子里快速闪过。
在他眼里,袁敬是一个欧皇,郑德能够发育起来完全是一个奇迹。
天朝本土的PE/VC机构在2000年前后井喷式成立,1999年为誉为天朝创投元年,因为据说创业板要出来了。后来元年变成了怨念,这个“快要”直接快了10年。
然后就经历了我大A股五年长熊,这也是PE/VC机构的第一次寒冬。那个时候的创业环境都没有现在这么成熟,但整个创投行业已经和互联网行业紧紧粘在一起,其中能够有效借助投资者助力的,很快冲刺到前排。
百度就是典型的代表和标杆,在2002年拿到IDG150万$的投资才脱颖而出,最终成为BAT三强之一。
这个年代的本土创投资金面临一个非常囧的问题——怎么退出?A股的准入制度使得真正的创业公司很难上。募投管退,最后一环打不通,整个逻辑都是错的。这个情况直到2004年和05年,大A股出现两个大事件,才出现曙光。
04年,中小企业板成立;05年,股改。
当然这一切跟郑德都没关系,郑德基金是2006年才成立的,而且一开始做的是信托。但是其实也有关,因为郑德要是早成立几年说不定早就跪了。那个上古蛮荒年代,被时代的大浪拍死的创投不知凡几,能挺过来的是英雄。
即便如此郑德这种土生土长的小基金在那个年代也没什么存在感,因为05年前后$基金已经开始大面积进场拓荒。有老虎基金、孙大圣等等外来者;也有土洋结合的红杉;还有拿了$直接变身本土创投的,高瓴是起步于耶鲁大学的启动基金,小康的主要投资者徐欣大姐那个年代就被称为投资女王了,离开老东家创建了当代资本集团。
最近徐欣在IPO市场上的风头一时无两,零食消费三巨头里投中两个,三只老鼠已经上市,良品小铺马上也要IPO,今年的最佳投资人里大概锁定三甲。
有这么多外来的和尚和本土巨无霸,郑德小胳膊小腿的想要进阶有多难呢?
不难,因为1999年开始筹办的创业板,在2009年终于开板了。开板等于开饭,这波巨大的红利中,任何一个小基金只要能够吃到一个上市项目,立刻就能摇身一变上升一个台阶。
因此所需要的只是欧气。
郑德2006年成立的时候只是袁家一大家子手里都有些钱,于是决定一起办点大事。那时袁苜才19岁,还在海外上学。袁敬32岁,海外学成归来,喝了一肚子洋墨水,有米国投行的工作经历,是袁家上下最能打的一个,因此被他老爹委以重任。
结果一年之后公司出现大变动,袁家痛失龙头,袁敬临危受命执掌这家刚刚启航的基金,然后居然把宝压在那个时候看起来完全没有任何希望的初创企业身上,郑德也从信托逐渐转型为PE/VC机构。
所谓VC就是早期的风险投资,靠拍脑袋砸钱,而PE意味着看财务指标投资,相对而言投的都是比较成熟的企业。当初袁敬上位的时候袁家里边也不是没人觊觎总裁的位子,甚至不少人指责他的决定草率,但是投资行业有个重要的特征——
有限合伙人LP只要有钱就行了,负责出钱,而GP虽然名为普通合伙人,实际上要管理基金,对资质有很高的要求。是否有业绩口碑,是否充分专注,有没有独门绝技等等,如果这些都没有,最少也得有工作经历和学历,这些都是袁家只拥有现金的人达不到的。
结果袁敬欧皇附体,才三年的时间,一些早期被投企业刚够上市标准,很多项目从募资到成熟最快也要三年,然而创业板正好开板了。于是本土创投企业迎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爆炸性增长,郑德投了几十家创企,开板前两波里就投中了网宿科技、赛为智能和蓝色光标。
不止是郑德,很多PE/VC都发了,一夜暴富的神话传遍大河两岸,不参与PE就是落伍的年代正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