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5章 新人大开脑洞(第3/4页)
虽然这个清奇的提案被否了,但是薛建华一点都不沮丧,甚至于听到楚垣夕说出“有价值的脑洞”之后黑漆漆的眼镜框后边还闪了闪。他虽然还寸功未立,但是对小康的运作模式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于对巴人集团也有了一点点了解,知道如果能够贡献出有价值的脑洞之后能够得到什么。
只不过,到底什么是有价值的脑洞,薛建华还需要摸索。比如说他昨天还提议小康的体系内加入用户预购功能,也就是说,临近的某家便利店里没有用户心仪的货品时,让用户预购,然后小康发动自身高效的物流,把货品送到对应的店面之后通知用户自提,或者外卖上门。
这个功能实际上可以叠加在货品查询界面中,只需要把界面功能稍作修改即可。楚垣夕的评价是:这是你应该做的工作,不属于脑洞。
但是,开拓奶茶品类属于,只不过脑洞打开不见得能够付诸实施而已。
Emmmm……这么一想,薛建华发现自己似乎是楚垣夕招过来开脑洞的?
实际上加入小康的时间才短短的几天,但薛建华自己已经脑洞打开。他的履历虽然丰富,但都是以纯IT向为主,面对用户都是互联网用户,即便偶尔设计地面,也是地面推广,从来没有接触过供应链、物流、仓库管理等等概念。
但小康不一样,小康和瑞幸类似,都是科技互联网实体企业,按照国人什么都要搞个缩写的习惯,可以称之为TIM企业,Technology Internet Commerce。
这种企业一方面重资产经营实体店面,而且广为连锁,开店的能力是一种讲究,物流仓储供应链是命脉,另一方面对IT产品的要求极深。
没有IT系统的支持,面对如此庞大的连锁店规模,只能走最原始的订单系统,打折券都很难保证不出错,更不要说还有个单车了。想要搞临时促销活动?想要打折处理快过期的鲜食?订单百分百会错乱。更不要说什么墨水价签。
这就相当于小康自己为自己定制一套IT产品,这套IT产品表现为多个客户端的APP以及对应的服务,用户使用、店员使用、物流仓储也要用。而实际上相当于小康的研发部门是产品的制作方,而门店物流仓储部门是产品的应用方,用它来面对用户,用它来上货。
换言之,因为没有正宗IT企业可以提供一种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所以小康不得不自己造轮子自己研发。
顺着这个思路,薛建华打了份报告,作为自己第一份正式的有价值的脑洞,他十分自信其中的价值。
大意是——既然国内现在724类的便利店创业已经渐渐升温,可想而已,大量连锁便利店都会转为TIM式,对系统的需求将成为刚需。然而未必所有人都要坚持自己开发,小康的研发部门是否有可能转为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以自身较成熟的经验为友商研发对应的系统?
其实友商们对仓储和物流也是刚需,但是这些并不是小康的强项。小康的仓储和物流也就是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准以上,距离阿里狗东有着显著的距离。
但是对于开发TIM类系统,小康自身的复杂程度目前应该是冠绝全球的,至少在薛建华的视线里是这样,做做减法,向下兼容,完全可以替友商们提供服务。
楚垣夕看到这份报告第一反应是心说我可去你大爷的吧!这特么是第三方的工作啊喂!想象一下假设724可以提供这种系统,小康会买吗?自己研发肯定贵,但是买724的会死啊!那特么不是一举一动都暴露在724的潜望镜下面了吗?
不过转念一想,可能其他便利店企业并没有这种顾虑?那些看看724货架摆放就觉得心旷神怡回来就山寨的,并没有任何值得隐藏的特色。开发一套系统可以供应好几十家便利店使用的感觉?
说到底,小康做便利店是表,做科技做社交做支付是里,为此配置了区块链,配置了VR/AR,甚至配置了地图,庞大的研发队伍是为了里子服务而不是表层。
但大部分便利连锁店都是为了抢占新零售的新风口而出现,就连724本身也是专注于这个表的,所以他们的配套工厂做的巨好,物流供应链巨好,甚至于系统也巨好,但是并没有进行任何拓展和延伸,并没有任何模式组合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