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第3/4页)

他愣神的片刻功夫,已经迈进了长生殿,听到唱报声,妃嫔们纷纷起身向他请安,他点点头,和煦地问候了几句,何太后便示意众人,让她们先退下了。

谢令鸢身为本国祥瑞,她要厚着脸皮留下,无人能撵,遂在众妃嫔羡慕的眼神中留了下来。韦无默向她递去一个无奈的眼神,也是习惯了。

片刻殿内恢复了清净,何容琛端坐,平静地听皇帝讲了朝会之事。本来这些事,皇帝不来讲,她早晚也有自己的渠道获知。

谢令鸢盘腿坐在萧怀瑾身侧,殿外的天光越过窗棂,勾勒出他的轮廓侧光,高挺的鼻梁和略显忧郁的眼神,说着不忿的事,语气却还是平稳的。

大敌临阵,朝堂却依然各怀心思,四分五裂,难免令他失望。何容琛听了倒没有生气,这些蝇营狗苟,她从先帝死后,代萧怀瑾垂帘,接管了这个烂摊子江山起,就已经见多不怪。她沉吟片刻,认真地问他:“陛下何见?你觉得倘若御驾亲征,能威慑北燕,宣示国威,以达到慑四方之国的目的么?”

谢令鸢曾经跟随天子出征,萧怀瑾在并州的经历,她回宫后便事无巨细地讲给了太后。

何容琛发现他还算是有行军打仗之才,不免意外。当然也知道他吃了不少苦,身为天子,本可以御驾亲征,却隐姓埋名从士兵做起,直到西魏大军压阵,才掏出了行台文书和假黄钺,一场高阙之战,让拓跋乌不敢再发兵。

微服亲征尚如此,倘若他以天子名义御驾亲征,恐怕又是另一番造就。

萧怀瑾闻言一怔,他说御驾亲征一事时,心头还有些悬着,怕自己出宫的荒唐旧事,引起太后不痛快。没想到太后竟然主动谈及。

他犹豫了一下,下意识觑了一眼德妃。谢令鸢挑起一边细眉,对他悄悄点头。

于是萧怀瑾点了点头:“朕当然不惮出征。”他只是认为朝臣僭越,提议此事乃别有居心。

谢令鸢半垂眼帘,从他的角度看过去是认真思忖:“臣妾认为,无论他们是否别有用心,陛下知道此事可为,可慑四方之国,才是当紧的。”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里浮现,倘若天子不在朝,那么九星……则可顺理成章出天下!

若是换了其他妃嫔,萧怀瑾不会将这话当回事,反而要斥她们不得妄议朝政。然而,皇兄说谢令鸢是九星之首,是天命之变数,她的话在他心中自然是不一般的。

谢令鸢继续道:“正如一些朝臣所言,当四方之乱时御驾亲征,无疑是壮民心士气。北方胡人乱华又如何?上及天子下至百姓,皆有信心和意志抵御外侮,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比陈留王更得民心么?待那时,叛贼散布的诸多乱言,均不攻自破。”

她心里猜测,恳请天子御驾亲征一事,估计也是陈留王同党搞出来的,当然也有部分主战派,出于安抚民心士气的想法附议,但他们多是叫嚷得凶,一旦皇帝不同意御驾亲征,则他们便有了以退为进的资本。

萧怀瑾当然更明白这道理,却总要听何容琛表态:“太后以为呢?”

何容琛起身走到窗前,缓缓踱着步子,谢令鸢的心也跟着那脚步声起起伏伏。过了很久,她转身淡淡道:“陛下勿再留一纸诏书,便不告而别了。”

萧怀瑾眼底攀爬起欣然之色,他轻笑了一声:“朕也不会再一别数月,只要达成威慑目的,便可班师回京。”

他现在已经明白取舍,这次御驾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造势。即便他有打仗的瘾头,也要克制。何容琛当然听到了他话中的慎重,不觉淡淡微笑,似有宽慰。

傍晚,当萧怀瑾在延英殿召对十二名大臣,听完他们对御驾亲征意见不一的说法,便让他们去着手应备。大臣们面面相觑,以为自己听岔了,半晌回不过神儿——要撤回并州行台,另设幽州大行台,尚书台派出重臣跟随帝王亲征,要一切规格从高,要声势浩大,要让敌国闻风丧胆……

召对完后,大臣们飘飘忽忽回衙门,此事迅速传遍了朝野。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料到,天子竟然不按常理出招。本也想去延英殿前跪谏,然而谁让白**上那么多人提议的,他们去跪谏也失了道理。

于是措手不及间,天子的旨意下达,尚书台真就准备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