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3/7页)

虽然宁王妃干这事很稀奇就是了。

但手里的宁王大印却做不得伪。

两个印翻来覆去看了好一阵子,刘衡有点犹豫抬头,拱了拱手:“不知娘娘夤夜前来,刘某未曾迎驾,请娘娘恕罪。”

“娘娘此来,这是……”

“通县有变,安王连同逆党,欲陷杀宁王殿下于大雁山!”

裴月明遂用最简练的语言,将通县目前情况说了一遍。

“江水封禁两岸,一直到中游的舒州段,这个想必你该有所听闻了,宁王殿下并不知情,钦差令也非宁王殿下所下的。”

刘衡大惊失色:“这,这……”

“所以!”

“请刘刺史马上出兵,襄助通县!!”

“可是,”说到出兵,刘衡立即冷静下来了,“这,繁州往北就是矩州,怎可轻易动兵?”

万一惊动靖王怎么办?

谁还不知道靖王的野心?这些临近矩州的州县,个个打醒十二分精神,一旦引发叛乱,这罪责可不是任何人能担得起来的。

说到底,还是因为裴月明所说太震撼了,安王怎么会和逆党有私?这说不通啊!而且明目张胆陷杀宁王,这是真的吗?

刘衡一脸惊疑,并不敢信,更不可能轻易应承出兵。

“这,这里头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他这反应,反而让裴月明等人放心,怀疑不愿正常反应,要是一口气就答应下来,才有问题。

众人对视一眼,暗暗松了口气。

“刘大人,此事千真万确。”

“宁王殿下已经查明了,兹事体大,他岂能不仔细?”

裴月明长吐一口气;“刘刺史你想想,即便再是追回漕粮,也岂能轻易封禁大江南北?”

“大晋建朝以来,非战时,可曾试过封禁一次?”

没有。

谁敢轻易封停?大江运输连同运河贯穿南北,可谓国之重脉,封禁很容易引发恐慌,致民心生乱的。

刘衡脸色渐变得凝重。

“且还一直封到舒州段,一千多里的江域。”

再是擒贼追粮,也没这么远吧?都直接封到中游位置去了。

不合常理。

“刘刺史还以为,我说的是假话吗?”

“不,下官未曾以为娘娘说的是假话。”

只是太震撼,兹事体大,牵涉的问题又太重要,不是刘衡能一下子就相信过来的。

但随着裴月明分析,他反复忖度,也觉得不对,心里渐渐就偏向相信了。

沉思许久,他抬头:“那……殿下之令,下官要怎么做?”

几番分析劝说,刘衡最终还是偏服过来了。

裴月明等人大喜,她立即道:“刘刺史,请尽点州营营兵,急行军穿越穰州山林,以最快的速度悄然抵达大雁山!”

既然已经同意,刘衡也不再犹豫,立即拱手:“下官领命!”

他跪地,接过盖了王印和钦差大印的帛布手令。

“刘刺史请起。”

“谢王妃娘娘。”

虚扶一把,裴月明问:“刘大人,州兵什么时候能出发?”

“马上传令,令抵后一个时辰内即可,州兵营毗邻东郊鹅山,从后门而出即可悄无声息。”

不过刘衡斟酌了一下,还是觉得如果可以的话,明日再下令比较好,“不知宁王殿下那边可十万火急?”

主要是现在城门已经关了,得叫开才能往州兵营传令,万一有细作盯着的话,就很容易走漏风声。

确实是这样,这问题裴月明也考虑到了。万幸还有四天,等几个时辰明日清早再出发,也是赶得及的。

于是她点头:“刘刺史所言甚是。”

就这么商定了。

这时夜色也很深了,刘衡道:“下官这就命仆婢洒扫院舍,这时候匆忙,恐怕要委屈娘娘和诸位。”

“诶,不必麻烦了。”

洒扫起来都下半夜了,太耗时间,况且裴月明本身也没打算在刺史府下榻,她道:“我们养精储锐,以待明日才是。”

还是住客栈得了。

婉拒了刘衡,又大致商量了一阵,裴月明就原路离开刺史府了。

为了小动静,刘衡送到院门就不让他再送了。

一行人迅速离开。

……

来时气氛凝肃情绪紧绷,折返时终于添了几分轻松。

“太好了!”

陈云舒了一口气,他算了算,繁州州兵是三千,加上他们原本的一千多人,就四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