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第4/5页)
他总算明白昨晚任安乐闯进东宫时那句话的意思。
“韩烨,帝承恩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如今看来这句话倒还清浅了,帝承恩此女,何止是不简单?
嘉宁帝神情微缓,声音也和善下来,“承恩,你可知道若是失了这次机会,你帝家的事就再也没有机会彻查了,或许当年真是朕犯了错,冤枉了帝家。若是查下去,或可还你帝家青白……”
恐怕还没等查出真相,她帝承恩就成了皇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命不久矣!帝承恩心底冷笑,面上却是一派柔弱之色,眼底隐有感激。
“陛下,不论当年如何,臣女自八岁起托庇于皇家,享十年太平安稳。臣女受皇恩,自然要报,父亲和帝家先祖若是地下有知,也不会怪罪臣女,请陛下成全臣女不情之请!”
嘉宁帝摸了摸胡子,面有难色,“帝家军之事牵连帝家,且干系帝王之信,朕已承诺朝臣,必将此事查个清楚明白,若言而无信,只查帝家军死因,对帝家只字不提,怕难平众怒。”
“陛下。”帝承恩抬首,“臣女有个方法,不是是否可行?”
嘉宁帝眼一闪,道:“你说。”
“半月之后是太后大寿,陛下不妨为太后在华阳殿设宴,请百官入席。到时臣女会在殿上叩谢陛下十年照拂之恩,以帝家继承者的身份请陛下将帝家事作罢,还朝堂安宁。”
韩烨的眼猛地沉了下来,帝承恩如今是帝家名正言顺的血脉,若她以受恩者的身份在百官前叩拜帝家,又自请放弃调查帝家真相,到时候即便是百官想讨个说法,恐怕也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加上皇家的压制和天子之威,这件事只会在忠义侯这一步戛然而止,帝家之事定会被再次掩埋。
上书阁里沉默半晌,陡然一阵大笑响起。嘉宁帝从御座上走下,行到帝承恩面前,亲自将她扶起,眉眼和蔼慈祥,戾气散尽。
“世侄女通情达理,朕心甚慰,甚慰啊!”
帝承恩受宠若惊,神情惶恐。
“你与太子的姻缘乃天作之合,待太后寿宴后,朕会为你们赐婚,朕等着到时候你能叫朕一声‘父皇’。哎,成全你和太子的婚事,也算是朕唯一能为永宁做的了。”
帝承恩面色微红,忙跪倒在地谢恩。她不经意瞥见韩烨黑沉沉望过来的目光,心神一抖,避开了眼。
“陛下,太子殿下可是惹了陛下不快,还请陛下宽心,殿下一向孝顺……”帝承恩咬着唇,终究是不忍心,欲为太子向嘉宁帝求情。
“哼!”嘉宁帝摆手,“他脾气大得很,朕可不敢惹他。你先下去吧,太子的事朕自有定夺。”
帝梓元点头,小心瞥了韩烨一眼,行礼退了出去。
上书阁内重新归于宁静,韩烨犹自垂眼跪着,天子的龙纹黑靴停在他面前。
“太子,你等了十年,就盼回这么一个女子?” 嘉宁帝微嘲的话在韩烨上方响起,片息后,只听得吱呀声响,上书阁的门被打开。
“朕倒是明白为何帝盛天不将帝梓元接回晋南,如此脾性,简直辱没了帝家姓氏。”
伴着这句话,嘉宁帝出了上书阁。阁内空余韩烨一人,他动了动僵硬的身体,不去理会满身狼藉,缓缓从地上站起,毫无预兆地朝前走去。
一步一步,他停在御桌旁,望着那把被嘉宁帝随意放在桌角的墨绿铁剑,伸手拿起。
剑身微凉,狭长坚韧,仍是他六岁时握在手里的感觉。
韩家、帝家,一者为宗、一者为师,到如今这地步,他究竟该如何抉择?
……
任安乐刚踏进府门,便瞧见了凝眉候着的苑琴和苑书,她走过去,解下披肩,“殿上的事都知道了?”
苑琴点头,接过披肩,朝书阁的方向望去,“小姐,公子在等您。”
任安乐摆摆手,大踏步朝内院书阁而去。
书阁内燃着檀香,细细的烟丝打着旋飘浮在半空,角落里燃着火炉,窗户半开,室内温暖又通透。
洛铭西盘腿坐在榻上,凝神翻看西北密报,听到爽利的脚步,他抬眼朝门口望去,正好瞅见任安乐走进来。
“回来了?”
任安乐早就做好了接受暴风式批评的准备,猛不丁对上这么和风细雨的态度,生生打了个哆嗦,挤出个笑脸,凑到洛铭西身旁,“铭西,这事我没跟你商量一声就自作主张,是我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