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寒沙浅流(第7/21页)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但愿我是杞人忧天,往后皇帝来晨昏定省就让锦书避开,看不见了也就没想头了……这澜舟和长亭兄弟俩怎么一点儿都不像?长亭那个二愣子随他母亲,整天大大咧咧没一点儿心事。澜舟打小就叫人捉摸不透,说像他皇考吧,先帝也不是那个性子,你说他随了谁了?”

塔嬷嬷打趣道:“这奴才可说不好,您的孙子,您比谁都知道。不像先帝,不像先祖,还能像谁?”

太皇太后终究笑了出来,指着塔嬷嬷道:“你也学会放刁了,真是难得得很哪!说起长亭,他上云南督查水利,这一去大半年,看来在外头欢实得很,连过年都不想回来。掐着算也是时候了,怎么还没上折子说要回京?”

塔嬷嬷想起了那张笑嘻嘻的脸,庄亲王原来叫澜亭,后来为了避皇帝的讳,才把澜字改成了长。兄弟俩相貌很像,五官脸型都随先帝,可性格却是天壤之别,一个天生是做帝王的材料,高高在上,又矜持又冷淡。另一位一腔子到底,带点江湖气,和谁都自来熟,三句话没说就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了。把他派出去也是无奈之举,他一听说朝廷要指派钦差上云南治水防夏涝,就猴急得连王府都不回了,软磨硬泡了小半个月才让皇帝点了头。这下往南一走,就像除了脚绊子的鹰,真正的天高任鸟飞了。

太皇太后心里实在是念得慌,自言自语道:“这趟回来再不能让他出去了。”

塔嬷嬷摇头道:“就庄王爷那脾气,您想拴住他,还真得使把子气力呢!”

两人正说笑着,隐隐听见宫门外有击掌声,不一会儿出廊下就有齐整的问吉祥传来。塔嬷嬷扶太皇太后坐好,捋平了紫羚褂的下沿,走到门前打起了软帘。

皇帝穿着盘金彩绣的常服,外面罩了件狐皮的坎肩,石青的缎子映衬得脸色愈发的白皙。走到罗汉榻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孙儿给皇祖母请安了。”

太皇太后和蔼地笑,指了旁边的楠木圈椅道:“快坐吧!这两天不是让你歇着吗,怎么又来了?”

皇帝道:“平时政务多,太和殿养心殿两头忙,一时歇下来了真有些不习惯。横竖是闲着,就想着来给皇祖母请安。”

太皇太后道:“我知道你是听见了风声才来的,是不是?”

皇帝极难得地露了个笑脸,“什么都瞒不过老祖宗的法眼。孙儿听说下面的人办事不力,惹得皇祖母动怒了,想来劝劝皇祖母。匾既然砸了也没法子,该当它就是要被替下来的。皇祖母要是喜欢,孙儿再写一幅就是了。”

太皇太后拍了拍皇帝的手道:“不是这么说的,再写一幅难是不难,只不过糟蹋了你当初的一片孝心。”

皇帝笑道:“那是老天爷垂爱,给机会孙儿再行一次孝。”随即吩咐李玉贵备文房来,铺排开内造的泥云龙笺,提起大狼毫饱蘸浓墨,御笔一挥,宝禄骈禧四个大字一蹴而就。

太皇太后近前看,只见墨迹清俊秀拔,笔势绵绵不断,便笑着称赞道:“皇帝的书法是愈发精进了,可见学业一日都没有松懈。”

崔贵祥躬身请走那幅字,苓子上前撤下文房,皇帝看了她一眼,一面应道:“孙儿遵循祖训,从不敢倦怠。皇祖母快消消气吧,要是伤着了身子可不值当。昨儿老祖宗差人送来的豌豆黄孙儿尝了,不在节气上,吃着也新鲜,慈宁宫的小厨房真是藏龙卧虎。”

太皇太后喜道:“那都是塔都调理得好,时常叫他们变着花样地给我做吃食,就想哄着我多吃一些。”又问,“你近来胃口可好?那日大宴上我瞧你吃什么都恹恹的,年纪轻轻的,用得还不及我一个老婆子多。”

皇帝的手端正地搁在膝头上,外面的雾散了,窗口的日光照进来,满殿都是跳跃的金黄。日光映在他肩头的团龙图上,威严而庄重。听了太皇太后的话,他手指微动了动,只说:“大宴前用了些点心垫底儿,边看折子边吃,不想吃了个八分饱,等大宴开席时竟吃不下了。”

太皇太后无奈道:“你呀,都做了皇帝,还和孩子似的。”又转脸对李玉贵道,“你在跟前伺候着,怎么也不提点提点?”

李玉贵知道太皇太后并不当真怪罪,便觍着脸道:“哎哟,我的老祖宗!借奴才一百个胆儿奴才也不敢啊,万岁爷正是胃口大开的时候,我这么没眼色的冒冒失失打断了,坏了万岁爷的雅兴,那奴才就该被活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