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归计恐迟暮(第14/22页)
不多时,日色下遥见缁衣飘飘,一僧人缓步行在汉玉宫道上,身姿清绝脱俗。竺法与竺深虽为同辈师兄弟,却比竺深要年轻许多,颚下美髯低垂,眉清目秀,周身气度旷达,甚得东朝山水之灵隽。
竺法慢步入殿,合十而礼:“东朝竺法见过陛下。”
“大师请起,”司马豫扬手虚托,“赐座。”
竺法不比竺深宝相庄严,行止尔雅斯文,言词随性,却有江左名士的风范,此刻含笑婉拒道:“老僧为人所托而来,帝王贵胄之地,不便久留。只是我朝沈太后懿旨,须得老僧转交明嘉郡主。听闻郡主昨夜入宫,老僧莽撞寻到此处,未曾按朝礼觐见,还请陛下恕罪。不知陛下能否宣出郡主?老僧自于殿外等候。”言罢,便要转身出殿。
“大师留步。”司马豫唤住他,“朕素日也研究佛家义理,今日若能听大师亲自讲解佛经精妙,便是受益无穷。大师请殿中坐。”说罢,转顾身旁内侍,“速去紫辰殿传明嘉郡主。”
“是。”内侍疾步出殿。
竺法微笑道:“陛下贵为万民之主,闲暇能修佛学义理,诚属不易。”他欣然在御案下首落座,与司马豫讲解佛道,言词殷殷谦和。
正听竺法说到深刻玄妙处,内侍通传明嘉郡主宣至,司马豫遗憾道:“稍后再请教大师。”便传夭绍入殿。
夭绍至殿中拜过司马豫,又对竺法欠身一礼,微笑道:“大师别来无恙。”
“郡主有礼。”竺法浅笑颔首,将带来的懿旨递出,“此乃沈太后的旨意,郡主看看吧。”
“是。”夭绍肃容接过,看罢脸上笑意尽去,眉目之间满是忧虑,踌躇片刻,转身朝司马豫深深一礼,轻声道,“陛下,明嘉想请辞回东朝。”
司马豫皱眉:“何事?”
夭绍将懿旨呈上御案:“太后病重,宣明嘉南下榻边侍奉。”
“如此……”司马豫望过卷帛上的字迹,目光落在最后章印处,半晌方慢慢启唇,“你准备何时启程?”
夭绍道:“太后旨上令我见谕即回,明嘉不敢懈怠,想立刻启程南归。”
司马豫手指敲击御案,斟酌良久,才道:“我朝如今战火频频,郡主南去一路恐有危虞。朕派禁军百人护送郡主南归吧。”
夭绍看了看他,心中虽是无奈,却不得不点头应下:“多谢陛下。”
(六)
午后车马齐备,夭绍于昭庆门前与明妤辞别。
出了洛都城约莫十里处,敬公公与沐奇正等在途中。此行侍卫首领看过敬公公的腰牌,自无推诿同行的理由。联袂上路后,一行人快马加鞭,欲在日落之前赶到南下的第一重镇庐池。未时过了枫岭之西,车马自平坦官道拐入崤山道后,山峰遮蔽日光,道路愈发崎岖,夭绍于车中颠簸不耐,索性探身下车,于道旁驿站要了一匹坐骑,与众人策骑赶路。
如此疾驰三个时辰,日暮之前,终走出崤山道,于菱册道交汇的岔口,远望前方庐池官道笔直通畅,侍卫首领这才松了口气,下令人马稍歇。
庐池官道一侧正是清波荡漾的洛水,旁有白堤长筑、绿柳成荫。夭绍牵马走去堤岸,任马儿伏头饮水,她自站在柳树下,默望夕日下波光闪烁的长河,久久未动。
“郡主,”敬公公从后悄然靠过来,手中以纱绸捧住几块饼饵,温和道,“这里有些干粮,郡主吃点吧。”
夭绍转眸,看着他明显瘦削下去的面庞,心知他这几日在牢狱中必然不好过,歉然道:“敬公公,那日在云阁……”
“多谢郡主将老奴从狱中救出来。”敬公公打断她,自拾起一块饼饵放入嘴中,微笑,“郡主不吃,老奴便先用了。其实这几日在牢中膳食倒是不曾亏待老奴,每顿还有美酒,只是奴牵挂着病卧榻上的太后,如何能有用膳的心情……”他叹了口气,缓缓吃罢饼饵,又感慨道:“今日便不同了,郡主肯与我回邺都,吃什么都是可口的。”
夭绍望着眼前水色,忽道:“敬公公,我想问你一件事。”
敬公公道:“郡主请说。”
夭绍目光略垂,折下一根细长的柳条,轻轻绕住指尖,轻声问:“婆婆的病,真的只能挨一年了吗?”
“郡主问这话,莫非怀疑祁某假此借口骗郡主南归不成?”敬公公盯着夭绍的面庞,言词缓慢道,“太后圣体关系社稷天下,孰人敢玩笑待之?去岁入冬,正逢殷桓动乱之时,群臣跪叩承庆宫外,诤言死谏,几乎把太后说成是乱世祸水,逼迫她交出虎符。那两日太后恰受风寒,经此一闹,昏厥榻上,云夫人连夜入宫诊治,方才将太后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