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风波(第3/6页)

正在万分紧急时刻,却有一队人马从北边飞奔过来,缨铃响处,只见有十几个人,俱是鲜衣怒马,原来是一批锦衣卫的校尉。

堤上的乡民这几天与守闸的弓兵接触多了,已经全无敬畏之心,但忽然见到这些衣装齐整的校尉,还是有几分畏惧,又有些见过些世面的人在一旁指点,说是锦衣卫的官差,大家更是不由得要向后躲一躲。霎时之间,乡民们与守闸弓兵之间又拉开了一些距离。

徐有贞眼看功败垂成,恨得暗自咬牙,却不知这一队锦衣番子是什么来头。杨继宗此时却已经看清了,来的正是汤胤绩和袁彬。

就见那些锦衣校尉一直骑马冲到河堤上才下了马,下马后立即分作几组,来到乡民当中。乡民们还未及反应,这些锦衣校尉势如闪电,已经在人丛中一面察看,一面抓到了四五个人,还有一两个见势不妙要悄悄溜走的,也都被外围的校尉拿下。

见捉到的人都被提架到河闸一边的小屋附近,汤胤绩才向周围的百姓高声道:“本官是锦衣卫指挥佥事,到此捉拿京城命案要犯,这些人并非此处居民,与尔等并无关联。你们该干吗干吗,地方的事就非本官所管了。”

话虽这样说,乡民们亲眼看到锦衣们身手不凡,气势更是狠毒,一时竟忘了刚才的激愤,只是好奇怎么会有京城的要犯跑到此处参与河闸上讨要补偿、赈济之事,大家议论纷纷。

汤胤绩见民众也还安稳,才与徐有贞见礼道:“想不到元玉公竟也在这里。下官到此处办差,不会打扰了元玉公的公事吧?”

徐有贞心中极是不满,却也不便发作,只冷冷道:“公让兄老远亲自跑到此地,可不知是什么要案?”

“元玉公或许不知,前几日在京里有一案连杀十七条人命,我们大前天才捉拿到案犯。”说着顺手一指。杨继宗这才注意到,前几天在帝王庙附近捉到的邱八也被押在这队锦衣中,哆哆嗦嗦戴着械具,看样子受刑不轻。

汤胤绩继续说道:“这小子在镇抚司中已经招了,一同作案的还有十余人,正好在这里抓到几个。”

徐有贞冷笑道:“都说锦衣卫精明干练,法网严密,老夫还有些不信。今日看来,他们逃到如此遥远偏僻之地,贵衙门还能得到消息,一网打尽,实在佩服!”一边说着,却狠狠地剜了杨继宗一眼。

汤胤绩却打着哈哈道:“哪里,哪里。元玉公与下官都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老先生放着元宵佳节不过,跑到这遥远偏僻之地来处理民情,才真是让下官钦佩得紧呀!”

锦衣卫突然来到河边拿人,如同给刚刚鼎沸的民情泼了一盆冷水,好不容易激动起来的乡民似乎火气消了不少。更有许多人奇怪,怎么会有京城的杀人歹徒混到此处,于是又忙看看周围人等,见都是熟悉的乡亲,才算放下心来。陆学智趁机赶快收拾局面,大声道:“众乡亲先莫急,慢慢和他们说话。”

汤胤绩和袁彬拿了人,并不与杨继宗见礼,只与徐有贞再道声“辛苦”就带上人走了,留下河堤上一片冷场。杨继宗见刚才的危局立时被化解了,心中不免有几分得意。再看稍远处,靳孝、白玉堂等赤龙会天字门的人都三人一群、两人一伙站在看热闹的人里面,并没有显露身份,却也显然掌控着局面。暗想:此时倒要看看这位诡计多端的徐大人还有什么招法。

徐有贞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此时也没显出气急败坏,只把副巡检周子琦叫到身边,似是向他布置了些什么,并用手朝人群中一个方向一指。

杨继宗在一旁看得明白,也朝那个方向看去,见有几个虽不认识却有些脸熟,应该是天字门的人。其中一人却是认得的,那人身穿一件灰布棉袍,头戴厚毡瓦楞帽,正是胡昌世。杨继宗才忽然想到,昨晚在巡检衙门见到的那个背影,正是这副穿戴,难道胡昌世已经与徐有贞勾结在一起了?

就见周子琦先对手下差役吩咐了几句,才站上了大闸旁边的石基,向着乡民说道:“乡亲们要官府赈济灾民,赔补损毁,本来也是正当要求,可各位刚才也看见了,却有一帮京中棍徒前来浑水摸鱼。这些人心怀叵测,到底要做什么本官一时还难以逆料,倒要当着大家的面审他一审。”说着大喝一声:“将这奸徒带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