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都督府(第5/6页)
杨继宗摇头道:“晚生听说令尊大人近日遇着些小厄,仝先生这一悟只怕是与令尊大人的麻烦有些关联。”
仝寅此时已是面目萧然,毫无表情,冷冷说道:“多谢公子一直惦念家严。但家父近来身子健旺,事事顺心,并无半点坎坷,公子若不放心,一会儿就可与在下到寒舍见见家父,正好倾谈。”
石亨听他两人说得有些怪异,却也不关心,只道:“想不到杨公子与仝先生父子都有交情。杨公子既是小公爷的亲信,就可与小公爷一起参与到此事中来,日后太上复辟功成,仝先生父子与公子自然都是有功之人,那时候再把酒庆功,好不痛快!”
徐永宁听他就要拉自己入伙,难得一脸严肃说:“听老将军这话茬儿,是已经有人与老将军联络,要来促成复辟之事了?”
石亨此时似忽然有所警觉,支吾道:“那倒不曾。只是老夫以为,既然是天命所归,自当有人经营。不论何人,一旦因此事有拥戴之功,那可是天大的功劳,只怕是疆场杀敌百万也难比拟。”
徐永宁苦笑道:“事儿还没到那一步呢,老将军倒是连记多大的功劳都想到了。小爵记得,那日与于少保一起来到府上,说起皇上生病的事,老将军也说是一定要力劝皇上早日确立太子。我还记得老将军当时说,为报皇上知遇之恩,为了保大明江山安稳,宁可惹得皇上恼了,也要当面犯颜直谏,劝皇上把国本大事即刻定下来。这还没有几天工夫呢,老将军当初的话看来都不算数了。”
石亨一张老脸上却并无丝毫惭色,“话不能这么讲。一来老夫这几日已经向皇上劝说过多次,怎奈皇上不知怎么想的,绝对不能提沂王、太子的事。一提就急,急了就咯血不止。你说我们做臣子的还能怎样?”见徐永宁也无法回答,才又道,“二来我近日已经听人说起天命之事,还有人提起《推背图》中也有明示,说是太上皇复辟乃是大势所趋。我虽不懂天道命理,这位仝先生的算法却是天下闻名的,今日小公爷你也听他说了,早在七八年前仝先生就已算出,上皇返国后必然一度不能复位,但今年却又必然重登大宝,此乃天意。既然是天意,我们一众凡人哪里能违抗,又何必去违抗?”
“即便是天意难违,以老将军眼前的权位,雌伏顺受也就罢了,何必还要急流勇进,再去争什么不世的功劳呢?”
“嘿嘿,你小子刚才跟我转古文,说什么‘其国可破’,老夫近日也听那些文士说过一句古文,碰巧我还记住了,叫作‘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到不行,反受其殃’[10]。不知道小公爷可是明白其中之意呀?”
这两句话虽出自《史记》,却也不算艰深,徐永宁听得明白,却一时无可答复。想了想,似是忽然转了念头,有些觉悟,因向着石亨探身道:“听老将军这么一说,眼前倒像是遇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徐某要是再不识时务,反倒要遭殃受难了。我还真要好好思量思量。”
石亨得意道:“就是这个道理。你小公爷年纪轻轻,承祖上福荫才有此高位,难道不想自己也挣些个功业,大展宏图?”
徐永宁似又反复思量了一番,才道:“老将军说得也是有理。我一个小孩子,哪里懂那些朝中大事,因见皇上病重,实在不安,就一根直肠子总要顺着前几日的思路走。今日听老将军和仝先生一番教诲,才真是茅塞顿开,既然天命难违,机不可失,小爵干吗不顺应大势呢?今后少不得还要老将军提携,若有什么能够建功立业的事,老将军可不要忘了小爵。”
石亨听他改了心思,想要告诉他些什么,谁知话到嘴边却又硬生生吞了回去,只说道:“小公爷能够知天命,顺天意,自会有无量之福。老夫现在也只是初识天命,等有了筹划打算,一定不会忘了叫上小公爷一起共成大业。”
几人又闲话几句,因各自怀着鬼胎,也难深谈,徐永宁与杨继宗只得告辞。
出了都督府,徐永宁望着杨继宗干笑了两声,面色怪异地叹道:“奶奶的,这回,看来大事——要完!”
[1]宋本诗,见《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三。
[2]逯杲,北京安平人,明代著名的锦衣卫爪牙,后官至锦衣卫指挥佥事,《明史》卷三○七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