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祠堂(第2/3页)

“那是那是,花大爷说道有道理,越难得到的,才越珍贵,论才智我猴子不及花大爷万分之一,实在是……!”

“行了,不要再拍马屁,你们肚子不饿吗?早上带回来的猪牛羊也该派上用场了,我看我们在院子里生堆火,割点肉来烤烤,先填饱肚子如何?”我的提议赢得他们的一致同意,现在已经接近饭点了,谁也不会和自己的肚子过意不去。

早上带回来的猪牛羊虽然不大,但是就我们三个人就是吃一个星期也吃不完,肉放久了也会变臭的,所以我们分了一大部分给村里的人。就算这样,剩下的猪牛羊肉也足够我们吃好几天的。说干就干,我们三个人分工合作,王雨晴准备烤架和调味料,我就去准备烧烤用的木炭,而切肉这种事,自然留给曾经杀过猪的猴子。

为了早点填饱肚子,大家很快就把自己的那份工作干完,我家的小院里过不了多久,就飘起了一阵阵馋死人不偿命的肉香。我们三个人团坐在火堆旁,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烤肉,一盒喝着冰镇的饮料,说说闹闹,谈笑风生,那舒爽就甭提了。

这幼年的猪牛羊肉特别的鲜嫩,在火上烤一烤,很快就外焦里嫩,再洒上调味料,简直要把自己的舌头都吞下去了。很快我们三个人就吃的肚皮圆又圆,要不是晚上还有行动,我真的想好好地休息一下,吃饱了睡那可是顶级的享受。

过了许久,弯弯的月亮终于慢慢地爬上了树梢,代替劳做了一天的太阳俯瞰和整个大地。柔和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面上,如水如雾,给所有的事物都披上一件薄薄的轻纱。

我们三个夜猫子又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刻,再一次摸出了自家的大门,为了不暴露我们行踪,不在村子里引起轰动,我们只能委屈自己在做一回鸡鸣狗盗之辈。

花家村不大,不多时我们借着朦朦的月光,就来到村子中最古老的建筑,花家祠堂。

花家祠堂,坐北朝南,占地约三百平方米,分为外院,外厅,内院,内厅,以及左右的厢房。进入祠堂有三道门,分别是正门,和两道侧门。开门的方向与一般的建筑不同,在中国大多数院落的正门都正对着大厅,而我们花家祠堂的大门却是开在旁边,从方位上讲,应该是正西的方向。其中为何要如此修门,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也许另有寓意吧。

大门并没有锁,一推就开,进了大门,就来到外院,外院足有一百平方米,地上铺满了大小差不多的鹅卵石,而且还人为地摆出一朵莲花的模样。当然这些鹅卵石不是很名贵的那种,而是小河边随手捡的那种,我们村里本就不是很富裕,能修成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最扎眼的当然要数外院正中的那棵古槐树,相传在没有建造这座祠堂之前,这棵古槐树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这个古槐树究竟活了多少年,没有人可以说得清。

外院往里就是外厅,外厅又称女厅,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给女人准备的厅。在我们花氏祭祖或者宗族活动的时候,女性是不能进入内厅的,只有男人才可以进入内厅议事,女人就只能在这个外厅等候。说起来,这是典型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表现,不过千百年来,我们家族一向如此,因此也就见怪不怪。

从外厅往里走就是内院。说是内院其实更像是天井,也是以鹅卵石铺地,在两侧有两道回廊通向内厅和厢房。厢房就在回廊的旁边,只不过门并不是面朝内院而开,而是需要绕到旁边的侧廊才能开到,侧廊的尽头分别是两扇侧门,没有特殊情况的话,这两扇侧门一般是关闭的。厢房在以前也是住人的,只不过后来花氏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搬出去住,这里也就索性改成了专职的祠堂,不再住人。现在厢房里大多是放一些祭祀器具,公共用品,还有一些杂物。

内厅是整个祠堂最庄严地部分,在门梁上悬挂着《花氏宗祠》的牌匾。所有祖宗的灵位都安放在这里,依照辈分的高低,呈金字塔形排列,最上层的灵位牌最大,上面刻着“花氏草央公之灵”,我想这应该就是花英的灵位,只不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不敢刻上真名,万一被朝廷发现,极有可能祸及子孙,所以花英不敢用真名以免给子孙后代早来灭门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