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僵尸媳妇儿鬼孩子(第5/8页)
这个阴气,很难明说,没法形容,也许能感觉到,但是看不见摸不着,捞尸队说阴气重,是指河漂子必然有冤,如果是死后抛尸下河,那死人气息已绝,与在水中淹死的人绝不相同,不过河道里出现浮尸,大多是在天热的时候,发现得早还好说,发现得晚那浮尸肿胀腐烂,面目都没法辨认,清朝那会儿,官府不作为,捞出的浮尸,先让巡河队的人看一下,看出有冤再去报官,巡河队的师傅们久而久之,摸索出一些经验,也相当于半个仵作了,拿烟灰纸灰撒到浮尸身上,能看出是不是有冤,所谓有冤,就是说入水前人已经死了,当年没有不迷信的人,直接说有冤没冤,不会有人相信,非要说阴气重,人们才肯信,民国以后,司法逐渐完善,这种土法子很少再用,至于其中的原理,郭师傅说不清楚,师傅也没告诉过他,可这法子是真准。
老梁听完郭师傅的话,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说:“你以后真应该带几个徒弟,把捞尸队这些经验和方法传下去,对咱们破案大有帮助,但你可不能再提什么阴气冤情了,那全是封建迷信。”
说罢看烟辨冤之事,老梁又跟郭师傅说起灰坑里那具长满白蛆的腐尸,经过验尸,发现死者是被凶手用利器击打后脑毙命,抢走身上财物之后抛尸灰坑,解放以来,相同命案出了七八起,从凶器和作案手法上看系同一人所为,凶器是件很锋利的铁器,不是斧子,斧子砍人脑袋是竖口,这个却是横口,估计该凶器是木匠用的刨锛,这东西像锤子,铁头的一端扁如鸭嘴,另一端钝如榔头,下边接着个木柄,刨锛打劫在百余年前已有,始于关外黑龙江,凶徒通常是半夜时分,选地僻人稀之处下手,趁前边走路的人不备,从后快步跟上去,抡起刨锛朝那人后脑勺就是一下,这个手段非常狠,也叫“砸孤丁”,比打闷棍抢劫的危害更大,因为刨锛锋利沉重,砸到脑袋上非死即残,连哼都来不及哼一声便被撂倒了,夜里孤身行走的没有有钱人,只不过能抢得少许财物,有时遇害者身上一毛钱也没有,仅揣着两个烧饼,为这两个烧饼就把命搭上了,所以说刨锛打劫最遭人恨,抓住行凶之辈千刀万剐也不为过,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木匠使刨锛干活儿的越来越少,很少再有这类的事情发生,没想到解放后居然还有人用刨锛打劫,公安人员虽然掌握了凶器的线索,却找不到来源,因此这几件案子一直没破。老梁知道郭师傅熟悉本地情况,这次又要请他帮忙。
郭师傅曾听过刨锛打劫之事,那是老时年间的传闻,以前哪个地方一有刨锛打劫的案子发生,当地木匠全跟着受牵连,木匠们为了避嫌,不敢再用刨锛干活儿了,到如今,刨锛这种东西已经很难见到,总不可能挨家挨户的去搜,他答应老梁留心寻访,天底下没有破不了的命案,不管隔多少年,准有个结果,斗姥庙里的老鼠深夜叩门,引他在灰坑找到死尸,你能说这不是阴魂报冤?
七
郭师傅有了这个念头,却不敢当同老梁的面说,自此起开始留意寻访。
您瞧天津和北京离得这么近,两地民风却大有不同,举个例子,北京城那些混社会的叫玩主,天津卫混社会的叫玩闹,同样是在社会上玩起来混出头的,一字之差,这分别可就大了,也体现出两地人的特点,天津卫跟着到处起哄架秧子的闲人太多,好凑热闹,唯恐天下不乱,一九五三年夏天,灰坑捞出一具长蛆的腐尸,据公安机关判断是刨锛打劫的遇害者,水上公安郭得友发现的死尸,发动群众举报线索,很平常的一件事,传出去可就不一样了,人们说起刨锛打劫的凶案,不免添油加醋,描绘得极其血腥惊悚,甚至给作案的凶徒起了个代号叫“木匠”,说这木匠心黑手狠,行踪神出鬼没,出动多少公安也拿不住他,直到斗姥庙鼠仙鸣冤,带河神郭得友在灰坑找到死尸,郭二爷是谁,那是“河神”,他出手没有破不了的案子,“木匠”算是折腾到头了,早晚要落在河神郭得友手里。
评书相声之类的传统曲艺,何以在天津这么吃得开?只因当地百姓专喜欢听这些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别管真的假的,哪怕是谣言呢,说起来耸人听闻便好,本来老梁只是让郭师傅帮着寻访相关线索,可一传十,十传百,外边全说郭师傅要破刨锛打劫的案子,人言可畏,传得跟真事儿似的,让那些做木工活儿的师傅学徒们人人自危,纷纷找上门,向郭师傅述说自己的清白,一家大小都跟着来哭诉:“我们木匠招谁惹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