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二十九章 信物(第2/3页)

山人心下自是一惊,此人功力深不可测啊!再看后一乘滑竿,上面蜷缩着一个瘦弱的人,身上盖着一件草绿色的军用大衣,看不到其面孔,似乎是一个病人。

前面的劲装汉子悄声在灰衣老者旁边耳语了几句,老者看了下吴楚山人,目光阴冷之极,山人顿觉心中一寒。

灰衣老者走上前来,拱手施礼,道:“我是青田刘今墨,前来赴六百年之约,有礼了,请问先生是……”其声阴柔而音极尖细,直刺吴楚山人耳膜。

吴楚山人微微颔首还礼,说道:“幸会,在下吴楚山人。”

刘今墨点点头,冷冷说道:“太极覆太极,青田未有期。”

山人吟道:“天蚕重现日,尸衣伴君行。请问信物何在?”

刘今墨面无表情地望着山人,默默地从怀中取出一个布包,轻轻翻开来,里面露出一本颜色发黄,薄薄的线装册子,手捧着递过来。

山人心中有些发热,微微颤抖着接过来,凝神视之。

发黄的册子封皮上竖着手写有三个大字:《尸衣经》,左下角有两个小字:刘基。

这就是六百年前刘伯温的手迹?山人内心激动不已,他轻轻翻开第一页……

……空白,再翻开第二页,还是空白!山人连续一页页地翻过去,全部都是空白……

吴楚山人大惊失色,眼睛盯住刘今墨,缓缓说道:“这是为何?”

刘今墨嘿嘿冷笑起来,竟如金属般刺耳,笑声戛然停止,说道:“山人可曾见过《尸衣经》?”

吴楚山人:“不曾。”

刘今墨又道:“既然不曾见过,此信物有什么问题么?”

吴楚山人答道:“《尸衣经》乃天下辟邪奇书,当年刘伯温集毕生心血所著,而今却是空白,此当何解?”

刘今墨微微一笑。道:“先祖刘基当日诈死,瞒名连夜出走,传下这本无字《尸衣经》,其实只是作为日后接头的一间信物而已,并非真的是一本经书。我青田刘家代代相传,至今已经六百余年,今天前来卧龙谷履约,山人若是无法证明此书非先祖之信物,就请指引前往太极阴晕,莫要耽误了时辰。”

一席话说得吴楚山人哑口无言,历代守陵人均未见过《尸衣经》,确实不知道此经有字抑或无字,自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该信物,可是见这青田刘今墨绝非善类,下葬的也不知是何人,身为守陵人也不便打听,万一弄不好或许成为天下之害,岂不有违刘伯温的初衷?

山人心中反复寻思,灰衣老者刘今墨则在一边冷眼旁观。

半晌,吴楚山人似乎终于下了决心,抬起头来,缓缓说道:“刘先生,请问尸首带来了么?”

刘今墨伸手指了指后面的滑竿,道:“喏,那就是。”

吴楚山人走了过去,准备验一下尸首,两个劲装汉子上前拦住。

刘今墨咳嗽一声,摆摆手,示意他们让开。

山人轻轻地掀开军用大衣,里面蓦地露出一双惊恐的眼睛……

这是一个瘦弱而的老人,面色土灰,颧骨尖突,鼻颊间布满了老年斑,青紫的嘴唇,胡须上一层白霜,全身佝偻着瑟瑟发抖。

吴楚山人转过身来,面色严肃地说道:“他是一个活人。”

刘今墨嘿嘿一笑:“当然是一个活人,不然如何能够速发?当年朱元璋的母亲深明大义活葬太极晕,这才有明一代,深受世人所敬仰。今天老人家已经病入膏肓,自己愿效法600年前的朱母陈氏,以成就子女之大业,其情是何等的高尚。况且老人家的儿子也同意并委托我来亲理此事,为了天下的苍生百姓,这种大义灭亲的善举堪比洪武皇帝啊!山人请不必犹豫了。”

山人听罢简直是目瞪口呆,天下竟有如此荒唐之事!

“吴楚山人,卧龙谷遗训并没有规定不允许下葬活人吧?何况守陵人的职责也禁止干涉履约之人的具体安排,我想,这你是知道的。”刘今墨厉声说道。

他知道,守陵人绝对不能打听下葬人的身份和干涉其具体安葬事务的,这是当年刘伯温为防止秘密泄露招致朝廷破坏及报复而采取的预防措施,自己是绝对不能够违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