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以及与本书相关的一切(第7/10页)

[1]何新星,吴大蔚,李莹辉空间站再生水污染防治策略[j]载人航天,2012,18(01):15-21

[1]于涛,李永峰,马军,张吉利,杨传平空间站尿液废水处理回用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23(02):124-130

[1]袁瑞航天器轨道机动动力学和分离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1]贾彦翔密闭空间人工环境气氛控制及反应动力学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

[1]周兴明,胡晓,毛胜华,张毅,毛龙空间站氯酸盐氧烛备份氧试验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3,26(05):394-397

[1]谢振刚空间站用_2去除装置吸附剂性能试验研究及原理样机研制[d]兰州理工大学,2009

[1]沈力平,周抗寒空间站座舱大气再生技术实验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0(s1):56-66

[1]黄志德,沈学夫空间站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j]中国航天,2000(02):30-34

[1]赵凡,张九星,张伟“国际空间”站美国国家实验室的项目管理实践[j]国际太空,2017(06):31-37

[1]苗治平,仇伍霞,马小莉,骞爱荣空间微重力环境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j]宇航学报,2017,38(03):219-229

[1]仲作阳国际空间站噪声仿真与评价[a]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2016:2

[1]戴振东空间机器人的若干前沿领域:研究进展和关键技术[j]载人航天,2016,22(01):9-15

[1]顾冬晴,叶飚,刘玉基于整周模糊度精确解算的空间站伴随飞行器dgps相对导航技术研究[j]载人航天,2015,21(06):589-592+617

[1]朱阅訸空间站运营在轨事件与货运补给规划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1]于沫尧地月l1平动点空间站的力矩平衡姿态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四届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2015:2

再聊几句闲话,关于火星的轨道

说实在的,作者君也不想说这么多闲话,但同学们都太认真,提的问题太多了,作者君不得不出面解释一下。

最多以及最大的问题,还是关于地球消失后火星的轨道变化,作者君甚至发现有人在评论区把参考文献都贴出来了,作者君也看完了他给的论文。

首先,地球消失了,对火星轨道会有影响吗?

答案是有。

尽管太阳系内998的质量都在太阳身上,但太阳系内各大行星之间仍会互相扰动,比如说历史上海王星的发现,就是因为天文学家布瓦尔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运行轨迹与预测结果不符,这让他推测天王星的轨道之外还有一颗行星,最后约翰·亚当斯根据轨道的扰动计算出第八颗行星的位置,这颗行星就是海王星。

但是,这种行星间的扰动是极为微弱的——特别是地球或者火星这样体积很小的类地行星,影响的时间跨度常常要以百万年,千万年甚至亿年计。

所以有些同学想象,地球消失了,火星就会骤然脱离轨道,猛地坠入太阳或者被甩出去脱离太阳系,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所以对于寿命短暂的主角而言,火星轨道漫长的变化他是看不到的。

另根据质能守恒,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简单计算一下,要把火星甩出太阳系,需要多大的能量。

就这样。

参考文献(3)

作者君将参考文献部分列举如下(接上篇)

[1]荣鹏航天器近距离交会的容错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1]高登巍,马卫华,袁建平采用反馈路径规划的航天器近程安交会对接[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8,35(10):1494-1502

[1]赵书阁近圆轨道航天器交会调相自主化与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

[1]李萌,龚胜平,彭坤,马晓兵直接优化算法在快速交会组合变轨策略中的应用[j]载人航天,2017,23(02):156-162

[1]任天鹏,唐歌实,许柏,路伟涛,陈略,韩松涛,王美面向绕月交会对接的同波束vlbi研究[j]深空探测学报,2017,4(04):367-372

[1]郭永,宋申民,李学辉非合作交会对接的姿态和轨道耦合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6,33(05):638-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