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6 日(第2/8页)
“报纸上都有登啊。”
“那是登在你看的报纸上,不是登在我看的报纸上,先生。从没有人认真解释这些给我听。”
约翰逊本想回答,后来只点点头,关上车门。出租车司机掉转车头,疾驶而去。
“约翰逊博士。”
一个黝黑的年轻人走出圆形的玻璃建筑,迎面而来。约翰逊和他握手问好。“格哈德·波尔曼吗?”
“不是。我是海科·萨林,生物学家。波尔曼博士正在演讲,会晚十五分钟到。我可以带你过去,或者我们可以看看餐厅有没有咖啡好喝。”
“客随主便。”
“应该主随客意才是。对了,你的虫很有趣。”
“你也研究过了?”
“这里的每个人都研究过了。你一起来吧,待会儿再喝咖啡。格哈德马上就好了,我们先在一旁当个旁听者。”
他们走进一个设计精美的大厅。萨林带着他走上阶梯,经过一座悬空的铁桥。就一个研究中心而言,约翰逊觉得这里得个设计奖也不为过。
“通常在较大的讲堂举行演讲,”萨林解释道,“但是今天有中学生来访。”
“值得嘉奖。”
萨林咧嘴笑。“对十五岁的学生来说,大讲堂和学校教室没什么两样。所以我们今天带他们逛逛整个研究中心,他们可以到处看、随便摸。最后一站安排在集货站,我们存放样本的地方。格哈德正在那里说晚安故事。”
“什么样的故事?”
“甲烷水合物。”
萨林拉开一扇门,另外一边接着桥。他们走上桥。集货站约有一个中型停机坪大。从这里延伸到码头,空间全部开放,约翰逊瞥见一艘很大的船。箱子和器材沿着墙边摆放。
“样本暂时放这里,”萨林解释说,“大都是沉积物和海水样本—归档的地球史。我们还满以此为傲。”
他举了一下手。下面有个高大的男人回礼后,继续忙着应付一群好奇围着他的小大人。约翰逊扶着桥墩,听着传上来的声音。
“……这是我们经历过最刺激的时刻,”格哈德·波尔曼博士正在说,“机器手臂在将近 800 米的深海,挖了几百磅夹杂白色块状物的沉积物,把碎屑倒在甲板。也就是待会儿上面会看到的东西。”
“事情发生在太平洋,”萨林解释说,“1996 年,太阳号。大概离俄勒冈州 100 公里。”
“我们动作得快点,甲烷水合物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物质。”波尔曼继续说,“我猜你们所知应该不多,我会努力解释,让你们不要因为太无聊而睡着。
“那么,天然气产生的时候,深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生物源性甲烷为例,它是几百万年来动植物残余分解,海藻、浮游生物、鱼类腐化时,释放出的有机碳所制造的。分解的工作多由细菌进行。请注意,深海里温度很低,压力又很高。海水的压力每下降 10 米就增加 1 巴①。戴氧气筒的潜水员,大概可以潜到 50 米,最多 70 米,就这样了。据说也有潜到 140 米的纪录。但是我不建议这样做,这种尝试多半以悲剧收场。
“而我们这里谈的,可是 500 米以上的深度唷!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物理世界。当甲烷以很高的密度,从地球内部上升到海底时,就会发生很不寻常的事。天然气和冰冷的海水结合成冰。你们多多少少曾在报章杂志上看到甲烷冰这个名词。那说法并不是很正确。结冰的并不是甲烷,而是周围的水。水分子结晶成微小的笼状结构,里面有一个甲烷分子。大量的天然气就这样被压缩到很小的空间里。”
有一个学生迟疑地举起了手。
“有问题吗?”
那个少年犹豫了一下。“500 米不是很深,对吧?”他终于说出口。
“你不觉得那有什么稀奇,是吗?”
“没有啦。我只是想……哎呀,雅克·皮卡尔坐潜水艇,下到马里亚纳海沟,有 11000 米深耶。我是说,那才真的叫深吧!为什么那底下却没有这种冰呢?”
“不简单。你把载人潜水的故事研究得很透彻。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原因呢?”
那少年考虑了一会儿,耸耸肩膀。
“那还不简单,”另一边有个女孩子说,“下面的生物太少了!1000 米以下的深海,可分解的有机物不多,所以也就没有甲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