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 友(第4/6页)

接下来好一会儿,贝莱都在好奇地凝视着机・丹尼尔・奥利瓦。这个机器人则一动不动地望着正前方,完全不在意对方的目光。

丹尼尔的皮肤完美无瑕,头发和汗毛也都是精心打造、细心组合的。他皮肤底下的肌肉动作更是真实无比,用不遗余力来形容他的制造过程绝不为过。可是,贝莱有第一手的经验,知道他的四肢和胸膛能沿着看不见的接缝裂开,以便进行修复。他还知道在乱真的皮肤底下,藏着金属和硅氧树脂;在金属头颅之中,藏着一个正子脑——虽然极其先进,仍是一堆电路而已。他更清楚丹尼尔的“思想”是什么,那只不过是一道道寿命短暂的正子流,流过严密规划的正子径路罢了。

但如果事先并不知情,专家要如何看出破绽呢?丹尼尔的说话方式有那么点不自然?他始终显得严肃而不带感情?他的人格完美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

这种胡思乱想只会浪费时间,于是贝莱说:“我们谈正事吧,丹尼尔。我猜你来这儿之前,曾经听取过有关索拉利的简报?”

“是的,以利亚伙伴。”

“很好,我就没有这样的机会。这个世界有多大?”

“直径有九千五百英里。在本星系的三颗行星中,它是最外面的,也是唯一住人的行星。它的气候以及大气层都很类似地球,但可耕地的比例较高,矿藏量则较低,不过开采当然也比较少。这个世界本身就能自给自足,加上出口机器人带来的收入,可以维持很高的生活水准。”

贝莱问:“人口有多少?”

“两万人,以利亚伙伴。”

贝莱听了进去,不久又客客气气问道:“你是指两千万吧?”他对外围世界所知不多,但至少也知道,虽然根据地球的标准,这些世界的人口个个少之又少,不过几千万人还是跑不掉的。

“两万人,以利亚伙伴。”这机器人又重复了一遍。

“你的意思是,这是个新开拓的世界?”

“绝对不是。它已经独立了将近两个世纪,而在此之前,它还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人口维持在两万是故意的,索拉利人自认那是最佳的数目。”

“这些人住在这颗行星的哪些部分?”

“凡是可耕地都有人住。”

“面积有多少平方英里?”

“如果包括边陲地带,三千万平方英里。”

“可是只住了两万人?”

“此外还有两亿左右的正子机器人,以利亚伙伴。”

“耶和华啊!那就是——平均一个人有一万个机器人。”

“这的确是外围世界中最高的比例,以利亚伙伴,远超过第二名奥罗拉的一比五十。”

“他们要那么多机器人做什么?生产那么多粮食又有什么用?”

“相对而言,粮食的生产只是小宗。比较大宗的是矿产,而能源就更大宗了。”

想到这里有那么多机器人,贝莱不禁有点晕头转向。两亿个机器人!一定满山遍野到处都是,而人类却那么少。如果有人从外太空观察,或许会以为索拉利完全是个机器人世界,而忽略了起着关键作用的少数人类。

贝莱突然觉得有必要好好看一看。他想起了敏宁对他说的那番话,以及关于地球危机的社会学预言。虽然似乎已经很遥远,有点不真实,但他依旧记得。离开地球之后,种种艰难险阻使得这段记忆变模糊了,但它从未全然遭到掩盖。因此,他并未忘记敏宁曾以冷静精准的语言,陈述这些生死攸关的问题。

多年来,贝莱受到责任感驱使,早已习惯永远任务第一,即使可怕的开放空间也拦不住他。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太空族或太空族机器人的言谈中搜集资料,都已经是地球社会学家不难做到的事。真正需要的是直接观察,而这正是他的工作,就算再不愉快,他也必须尽力达成。

他开始检视地面车的顶部。“这辆车有天窗吗?”

“抱歉,以利亚伙伴,我没听懂你在说什么。”

“这辆车的顶棚能不能推开?从里面能不能直接看到——天空?”(积习难改,他差点要说“穹顶”两字。)

“可以的。”

“那就这么做,丹尼尔,我想看一看。”

机器人严肃地回应:“很抱歉,我不能让你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