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第3/4页)
社交模拟系统公司把多人在线游戏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绿洲》不把用户限制在一张或是几张地图上,而是提供了几百(现在是几千)个高拟真度的三维世界供人探索,每个世界的图像都异常漂亮——小至昆虫野草,大至风流云转。用户们环绕星球几遍都不会发现重复的景象。即使在最初的版本里,玩家所见的效果也令他们难以置信。
哈利迪和莫罗称《绿洲》为“开放式的现实”:一个人人都能通过网络进入的在线世界。你可以凭它逃离枯燥无味的生活。你可以设计、创造自己全新的面貌。在《绿洲》里,肥佬可以变瘦,丑人可以变美,生性羞涩的人可以变得活泼,甚至成为为所欲为的歹徒。你也可以改写你的名字、年龄、性别、种族、身高、体重、声音、发色,乃至骨骼结构。你甚至可以放弃人类的身份,当个精灵、食人魔、外星人,或者其他电影、小说、神话里才有的生物。
在这里,你可以呈现真实的自己,因为无论你在现实中是谁,这些信息都不会被带入《绿洲》之中。
用户们甚至能够亲手改变《绿洲》里的事物,或者创造新的作品,在《绿洲》里,你可以亲自开疆辟土,在上头安家落户,屋内装饰亦任君喜好。而受限于几个论坛或者社交网站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你可以在《绿洲》里同时邀请几千个朋友开场大派对。这些人可能来自任何时区,或者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绿洲》成功的关键还在于社交模拟系统公司所发明的两个互动硬件,它们是进入虚拟场景的必需之物:绿洲面罩和触觉手套。
面罩仅仅比普通的太阳镜大一点,用无线的方式和主机进行桥接。而在用户的视网膜上建立影像的,则是镜片上对人类无害的低能激光阵。这款面罩的科技含量比当时的同类产品高出了整整几个世代,它是视觉拟真技术的飞跃——触觉手套也一样。用户可以控制他们角色手部的细微动作,和虚拟环境进行一番互动,让一切都栩栩如生。当你拾取物体、开门、驾车的时候,触觉手套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像广告上说的,“伸手触摸绿洲”。这两样东西合在一起,让《绿洲》的体感体验远超其他任何模拟系统,人们一旦接触了它,就不会再放手了。
好的硬件需要软件来搭配,哈利迪的绿洲物理引擎,是另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早期的多人在线游戏不仅限制了模拟环境的大小,还限制了用户的数量。如果太多人同时登录游戏,服务器就会变慢变卡。但是,《绿洲》使用了一种新型的云引擎。每一台连上《绿洲》的电脑都会成为服务器的一部分。在刚发布的时候,《绿洲》就能同时容纳五百万在线用户,不会延迟也不会卡机。
一掷千金的广告也促进了《绿洲》的火爆。所有的电视、公告栏、互联网上都播放着同一则广告:处在沙漠包围中的繁盛绿洲,棕榈树耸立,蓝色湖水晶莹剔透。
哈利迪的新作品从第一天起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绿洲》就像应许之地,人们期盼已久的“虚拟现实”终于出现,而且比他们想象的更好。《绿洲》成了网络上的乌托邦,许多人心灵的家园。至于它最大的卖点?免费。
大部分网游都是靠卖点卡月卡来赚钱。而GSS只收取一笔二十五美分的注册费,然后玩家就获得了永久的绿洲账户。是的,《绿洲》有且只有一个广告:绿洲——史上最棒的游戏,只需二十五分钱。
那时候社会剧烈动荡,世上大多数人都对远离现实的避难所翘首以盼,此时《绿洲》横空出世。它还便宜、合法、无致瘾性(这是通过了医学证明的)。之后,持续的能源危机把更多人带进了《绿洲》。因为平民无法支付天价的油钱来坐飞机或汽车,《绿洲》成了他们最便宜的旅行方式。能源丰富而便宜的时代已经宣告终结,动荡不安像病毒一样四处蔓延。每一天人们都有更多的理由去哈利迪和莫罗的虚拟乌托邦寻找慰藉。
任何想在《绿洲》里开店的人都得交租或者从GSS手里购买虚拟地皮(莫罗戏称为“超现实房地产”)。考虑到这一点,公司专门设计了许多虚拟商业区,把它们用来出租或者出售。各种大得如同城堡般的购物中心瞬间建立,而小商店更是像快镜头一样迅速地布满所有的星球。从来没有城市建得如此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