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蜡烛(第2/3页)
当他们再次打开灯具,她已经倒在了沙发上。
接下来的几周,死亡案件时有发生,但是已经趋于减少。调查结果遥遥无期,过生日仿佛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因为生意不景气,蛋糕店一家接着一家关上了店门。
动机一
十月上旬,一家报社的评论员在一个广告公司的总监死后撰文说:很明显,这些天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都只不过是拥有同一种动机的谋杀案,死在自己生日蛋糕前的人都不是其所在公司的基层员工,相反,他们都是公司的中高层职员。经过笔者调查,死者的公司在相关事件发生之后都进行了明显的人事调整,死者的职位空缺下来,某些低级别的职员因此而得到了晋升,所以警方不妨从这个角度着眼调查,也许这真的就是一系列的因怀才不遇而催生的谋杀案。
十月中旬,为了证明自己不凡的勇气,一个酒店的保安科长大张旗鼓地宣布了自己的生日,当天晚上,在切蛋糕之前,他遭到了一个保安职工的枪杀。那个开枪的小伙子马上就被警察抓了起来,他说自己的杀人动机是自己工作非常努力,却得不到科长的赏识,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这让他无法继续生活。
于是,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对在职人员进行几次三番的能力评测,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慌慌张张地进行了不间断的小范围的人事调整。
两天后,一家出版社的职员不经意间总结出了一个规律。他宣布自己知道了生日蛋糕死亡事件的蹊跷之处,并将其公布于世。他说,你只要在吹熄蜡烛的时候不熄灯,那么就不会死掉——没有那几秒钟的黑暗,凶手便没有了作案的条件。第二天,一个工程队的总监在开灯的情况下吹熄了蜡烛,他胜利地朝着身边的人笑了,然后他的笑容永远留在了脸上,目击者说,他们看清了,他是笑着死去的。
只要在吹熄蜡烛的时候不关灯,那么就不会死掉——谁会那么傻,相信这个。
动机二
警方对那个工程队的职员逐一做了笔录,显然其中没有某些职员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或许他们只是不敢承认,但是即便真的有,也绝对不会到了因此萌动杀机的程度。
怀才不遇的猜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最后坚持这种说法的人辩解道:即便有些个案并不能用怀才不遇的猜想来完美地解释,但是另有更多的案件也是符合这种猜想的,想想那次枪杀案,就是最有分量的证据——很明显,即便没有谋杀案,这也是一个才华得不到重用的社会,因此迷人的天赋和高超的技术反而成为其所有者的烦恼,并在整个城市中催生出一线杀机。
与此同时,一个个新鲜而有趣的解释也陆续在城市的街道流传开来。
“根据我的观察,蛋糕案件中的死者另有一种共同点,那就是会收到巨额的礼物。每到节日,尤其是他们的生日,死者公司的下属都要绞尽脑汁地为他们选择礼物,以免影响自己在公司里的前途。”一个研究社会学的女人说,“就像一笔笔贿赂,显然有些心理不太正常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晋升,他们也不能适应这种不良之风,于是在这些人当中,另有一些心理更为扭曲的人,他们最终选择走极端。”
在城市中,那个女人的说法得到了更多市民的赞同,她说:“虽然了解了作案动机,但是凶手的手法却是天衣无缝的,要抓到他需要一些时日。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小命,我们应该首先戒掉这种送礼的不良之风。”
于是,那段时间,城市中的送礼现象突然得到了最有效的遏制,礼品店继承了蛋糕店的倒闭命运。
与此同时,死亡还在继续,一个货车小队的领班偷偷摸摸地开了一次野外生日派对,他们把蜡烛插在了比萨上,吹熄蜡烛后,他也死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车队领班为人和善。往日以来,他并不在意别人为他准备的生日礼物是否贵重,尤其是这次,他举行野外生日派对的动机十分单纯——车队的生活风餐露宿,让人精神紧绷,身心疲乏。当然,丰厚的甚至偶尔超过预期的薪水告诉大家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次派对是在一次长途托运一批小轿车的路上举行的。让人舒服的田野,城市中难得一见漆黑的夜晚和窒息的寂静,让大家疲惫紧绷的身体禁不住伸着懒腰——领班接到了小女儿发来的祝福短信,这才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而且凌晨将至,自己的生日马上就要消融进这美好的夜晚中,他看到副驾慵懒的状态,心血来潮地决定暂停行进,让大家一起去路边的田野里举行一个派对——这一定会让所有人终生难忘。意外的生日派对十分简洁,没有礼物,没有惊喜,甚至都没有蛋糕,他们只能把凑到的六根白色蜡烛象征性地插到比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