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八章 与毛利人的战争(第3/5页)
“他们如此顽强抵抗,至今成功了没有呢?”海伦娜夫人问。
“成功了,夫人。英国人不得不佩服新西兰人的勇敢无畏精神。那些土著人骁勇善战,又擅长游击战,神出鬼没,机动灵活。专门偷袭英军小分队,打劫移民财产。卡梅伦将军被他们弄得晕头转向,束手无策,极为头痛,常常派部队进丛林搜索,但往往是一无所获。到1863年,毛利人经过了长期残酷的战争后,终于占领了怀卡托江上游的一处要塞,要塞地势险要,在陡峭的山崖上修筑工事,外面还设有3道防线。毛利族的首领号召全体人民英勇奋战,保家为国,矢志不移,一定要消灭‘帕克卡’(白种人)。
“英军将士个个怒火中烧,杀红了眼,尤其是在斯普伦船长惨遭杀害之后,对毛利人更是恨之入骨,恨不得将他们斩尽杀绝。卡梅伦将军率领3000志愿军,对毛利人实行血腥打击。双方激战不止,一打起来,交战往往会持续十多个小时。毛利人军队的主力是威廉·汤普森领导的怀卡托部落。起初,有战士2500名,后来,增至8000名,将士们人人勇猛果敢,面对英军的炮火毫无惧色。尚吉和霍基两酋长同样实力雄厚,常派人前来增援。在这场爱国主义战争最艰难的时候,毛利妇女也参加了战斗。但是正义之师并不都是常胜之师。吃亏的是他们没有精锐的武器。数次交战后,卡梅伦将军终于攻下怀卡托城。但那只是一片焦土,毛利人早已从四方八面逃走了,城里空无一人。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一次,400多名毛利人被英军准将卡莱率领的1000士兵包围,困在奥拉考堡垒里,没吃没喝,但拒不投降。一天中午,他们发起突围,从英军第四十团的阵地上冲开了一条血路,将第四十团将士杀得个落花流水,然后逃到沼泽地带去了。”
“占领了怀卡托地区,”约翰·蒙格尔斯问,“这场血战就算结束了吧?”
“还没有呢,我的朋友,”巴加内尔回答说,“英国人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决意向塔拉纳基省进军,攻打威廉·桑普森的马泰塔瓦堡垒。该堡垒防守严密,屡攻不破,英军付出子惨痛的代价。
“在我离开巴黎的时候,听说总督和将军接受了塔兰伽各部落的投诚,允许他们保留四分之三的土地。又有人传,说威廉·桑普森愿意投降,但是澳大利亚的报纸并没有证实这一消息。事实正好相反,他正率领毛利人军队与英军决一死战,此时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那依你看,巴加内尔,”哥尼纳凡问,“战争将会从塔拉纳基省打到奥克兰省来吗?”
“我想是的。”
“在卡菲亚港上面几英里处,也就是我们登陆的地方,有可能就是毛利人的地盘。”
“那么,我们还是往北走比较稳妥些。”哥尼纳凡爵士提议。
“眼前最为稳妥,”巴加内尔说,“新西兰痛恨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所以,看在上帝的份上,咱们千万别落到他们的手里了。”
“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也许会碰上欧洲军队,那我们就有救了。”海伦娜夫人说。
“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夫人,”地理学家回答,“但我倒希望别碰上他们,碰上他们,就很有可能碰上毛利游击士兵。乡间树林子多,任何一蓬草丛,都可能藏有一个弹无虚发的狙击手。分遣队在乡间搜索的时候,往往不敢走得太远。
“因此,我并不指望有欧洲军队来护送我们。不过,沿西海岸倒有些教堂,我们可以一路上走走歇歇,一直走到奥克兰。甚至于,我还想沿着霍赫施泰特先生所走的怀卡托江岸走。”
“霍赫施泰特也是个旅行家吗,巴加内尔先生?”罗伯特·格兰特问。
“是的,孩子,是科学委员会的一名会员,他在1858年作环球旅行时,乘奥地利军舰诺伐拉号曾到过这里。”
“巴加内尔先生,”罗伯特又说,一提到探险旅行,他就两眼发亮,“新西兰有没有像在澳洲进行过探险的柏克·斯图亚特那样的著名旅行家呢?”
“也有几位,比如胡克博士、布里扎尔教授、博物学家迪芬巴赫和哈斯特。虽然他们中间有几位在探险中丢了性命,但究竟都没有像在澳洲和非洲进行探险过的几位旅行家那样赫赫有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