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六章 土著与“怪猴”(第4/5页)
走到适当的距离,那土著就将手中的器具平抛出去,距地面约二三英尺高。那器具飞出了约四五十英尺远,没落地,而是突然向空中一直上升,升到约100英尺的高度,打死了10多只鸟,又成抛物线回到猎人跟前落下。
哥尼纳凡和旅伴们看得直发呆,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器具叫‘回旋棒’。”艾尔顿说。
“‘回旋棒’!”巴加内尔叫起来,“那就是澳大利亚人用的‘回旋棒’吗?”
巴加内尔说着,就像小孩子一样,跑过去把那神奇的玩意儿拾起来,他要看个究竟。
是的,一般人都还以为“回旋棒”里面装有什么机关,如弹簧之类的东西,弹簧一弹,它就在空中旋转。其实不然。原来它只是一块弯弯的硬木板,两头尖尖,有三四英尺长,中间约3英寸厚。凹进去的一面约七八分深,凸出的一面两边锋利。其实,构造极其简单,但威力强大,真叫人难以置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回旋棒’呀!”巴加内尔仔细看了看那怪玩意儿后说,“原来就是一块小木板。但它怎么会横飞出去,会突然蹦起来,然后,又会飞回来落在抛棒人的手中呢?有多少学者和旅行家都悟不出是什么道理。”
“是不是像抛铁环一样,用某种方法抛出去,又收回来呢?”约翰·蒙格尔斯说。
“也许是一种回力作用,”哥尼纳凡补充说,“就像打台球一样,击着某个点,球就转个弯弹回来?”
“都不是,”巴加内尔回答,“抛铁环也好,打台球也好,都有个着力点在起着反弹作用。抛铁环以地面为着力点,打台球有台桌为着力点。而掷‘回旋棒’却什么也没有。没有着力点,怎么能蹦那么高呢?”
“巴加内尔先生,您怎么解释?”海伦娜夫人问。
“我也说不清,夫人,不过我可以肯定,这其中有两个缘故,一是要讲究投掷技巧,二是‘回旋棒’本身结构奇特,但投掷技巧那是澳大利亚土著的绝招。”
“不管怎么说,这足够说明他们很有智慧,怎能视他们为怪猴呢!”海伦娜夫人看着少校又补充一句,而少校仍不服气,只是摇了摇头。
时间过得真快,哥尼纳凡觉得不应再耽搁了,必须继续往东赶路。正要请女士们上车,忽然一个土著跑了过来,很兴奋地说了几句话。
“啊!他们说看见了几只食火鸡!”艾尔顿翻译说。
“还要打猎吗?”哥尼纳凡说。
“得去看看,”巴加内尔叫道,“一定很精彩!说不准还会用‘回旋棒’。”
“你认为呢,艾尔顿?”
“用不了多长时间,爵士。”那水手回答。
土著人技术娴熟,手脚麻利,立即布设就绪。打食火鸡是他们最得意的事。一只食火鸡够全部落人享用好几天了。所以他们全力以赴,一定不能放过这群大猎物。但是,这些大鸟跑得快,没有猎枪、猎犬是根本没办法打到它们的。巴加内尔要求看这场捕猎,就是要看看他们有趣的捕猎技术。
这种食火鸡又叫“无冠鸸鹋”,土著人叫它“木脑壳”,现在,这种鸸鹋在澳大利亚平原上日渐稀少了。这种大鸟高2.5英尺左右,肉呈白色,跟火鸡肉相似。头上长有一块硬角甲,眼睛浅棕色;鹰钩嘴,呈黑色;趾带利爪,强健有力;两只翅膀很短,不能飞,羽毛像兽毛,颈部和胸部颜色较深。它虽然不能飞,但跑起来可快了,连跑马场的骏马也别想追上它。因此,唯有智擒,才能捕捉到它。
那个土著人一声叫喊,十几个人就像冲锋队似的散开了。
在这片原野上,野生靛蓝草正绽放着美丽的蓝花,把地面染成了一片蓝色。旅客们呆在一丛木本含羞草旁边仔细地观看。
当那土著靠近时,十几只鸸鹋站起来就逃,逃到一英里外的地方藏了起来。那猎人侦察到它们的方位后,就向伙伴们做了个手势,让他们先别动。伙计们立刻躺在地上。
那猎人从网兜里掏出两张缝织巧妙的食火鸡皮披在身上,将右臂高高伸出头顶,摹仿食火鸡觅食的样子。
那猎人一面摹仿,一面向那群鸸鹋走去。他走走停停,装出啄食的模样。有时还用脚扬起灰尘,把自己罩在一团尘埃中。他动作逼真,惟妙惟肖,与鸸鹋觅食的动作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