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第5/12页)

“我在纳粹统治下生活过。”乔说,“我知道那种日子怎么样。光靠空谈能坚持十二年,十三年——或者更长一些,十五年?我有一张托特组织的工作证。1947年以来,我一直为托特组织工作,去过北非,也到过美国。听着——”他用手指在她身上敲了敲。“我在土木工程方面有意大利人特有的天分。托特组织给我定了很高的级别。我在那儿不光是为建高速公路铲铲沥青、拌拌水泥什么的,我帮他们做设计,是工程师。一天,托特博士过来察看我们的工作。他对我说:‘你有一手。’那是个重要的时刻,朱莉安娜。那是劳动换来的尊严。他们不只是在空谈。在他们之前,也就是在纳粹之前,人们都鄙视体力劳动。我自己也是。我们崇尚贵族气派。托特组织让这一切成为历史。我第一次认识到双手的价值。”他说话时过于急促,意大利口音越来越重。有些话朱莉安娜听不太懂。“我们都住在纽约州北部的森林里,像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大家快乐地唱着歌,列队去工地。有战时的士气,不过是为了建设,而不是毁灭。那些战后重建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时光——一排排漂亮、整洁、坚固的公共大楼竖立起来,一个个崭新的城市拔地而起,比如纽约和巴尔的摩。当然,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现在,像新泽西克虏伯和索伦这样的大联合公司主导着一切。但他们不是纳粹,只是欧洲的旧势力。他们更加糟糕,你明白吗?纳粹的隆美尔和托特要比克虏伯这样的企业家和银行家们好上百万倍。那些普鲁士人统统该用毒气毒死,那些穿马甲的绅士们。”

但是,朱莉安娜想,那些穿马甲的绅士们永远登上了历史舞台。你的偶像隆美尔和托特博士,他们只是在战后清扫瓦砾,建设公路,让工业重新启动。他们也给了犹太人一条活路,这真是幸运的出人意料的大赦。犹太人忙不迭地拼命干活。直到1949年,无论如何……隆美尔和托特退出舞台,归隐田园。

难道我会不知道?朱莉安娜想。难道我没有从弗兰克那儿听说过这一切?我不需要你来告诉我纳粹统治下的生活怎么样,我的前夫过去是犹太人,现在还是。我知道托特博士是一个极其谦恭温和的绅士。我知道他想给那些在战争废墟中挣扎的满眼凄楚和绝望的美国男人女人提供工作——正当的、令人尊敬的工作。我知道他想让每个人享有医疗保险,住上宽敞的房子,到旅游胜地度假,不分种族和肤色。他是个伟大的建设者,而不是伟大的思想家……多数情况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他其实是很成功的。但是……

她的脑子里清晰地闪过一个想法。“乔,《蝗虫成灾》这本书是不是在东部被禁了?”

乔点了点头。

“那你怎么会一直在读?”她隐隐地有些害怕,“他们不是枪杀了那些读——”

“那要看你是哪个社会集团的人了,看你是哪一类人。”

正是这样。斯拉夫人、波兰人和波多黎各人,他们听的看的都受到很大限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自由要多一些。政府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到博物馆参观,去音乐厅欣赏音乐。但是即便如此……《蝗虫成灾》对所有人都是禁止的,不分等级。

乔说:“这本书我只在厕所里看。我把它藏在枕头里。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本书遭禁我才看的。”

“你真勇敢。”朱莉安娜说。

乔怀疑地问:“你是在讽刺我吗?”

“不是。”

他放松了一点。“你们在这儿很自在。你们的生活安全悠闲,无忧无虑。你们没有受到旧时事件的影响。对不对?”他的眼睛嘲弄地看着她。

“你的愤世嫉俗害了你自己。”朱莉安娜说,“你的偶像一个个离你而去,你的内心无所依恋。”她把叉子递给他,他接到手里。吃吧,朱莉安娜想,要不连吃喝拉撒也放弃算了。

乔一边吃一边对着书点头,说:“封面上说这个阿本德森就生活在附近。在夏延市。从这个安全的地点观察整个世界,你说呢?读一读上面写的什么,大点声。”

朱莉安娜拿起书,开始读封底上的文字。“他以前在部队服役,是一名中士,二战期间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在英国被纳粹的猛虎坦克击伤。据说他拥有一座像样的城堡,他就是在这座城堡里写作的,城堡四周还布置了枪炮。”朱莉安娜放下书,说,“书上并没有说他住在附近。我听说他是个妄想狂,在住地四周安装了带刺的铁丝电网,住所在山里,很难找到。”